《资治通鉴》144:凡事都要先判断个“本末先后”
学习内容: 卷第四十,汉纪卷三十二(公元25年——公元26年,共2年)
主要历史事件:
三请刘秀称帝,刘秀即位,是为光武帝
赤眉军进入长安,更始帝单骑出逃
刘秀即位后,马上访求“通儒”卓茂
邓禹军纪严明,名震关西
更始帝被勒死,刘恭夜里为他收尸
匈奴单于迎立卢芳为汉朝皇帝
鲍永解散军队后,投降刘秀
贾复与寇恂结怨,刘秀令二人和解结友
刘秀嘱咐冯异,征伐关键是瓦解和安抚。
卓茂初到任的时候,对有些事情,搁置起来不处理,官吏百姓都笑话他,临县的人听说了,也耻笑他没有能力。河南郡专门给密县又派来一位县令,卓茂也没意见,治事自若。过了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卓茂被擢升为京部丞(王莽时置大司农部丞十三人,一人主一州,掌劝课农桑。京部丞为十三丞之一)。密县老少皆涕泣相送。到了王莽摄政时,卓茂因病辞职回乡。刘秀即位为皇帝之后,先访求卓茂,卓茂已经七十多岁。九月十九日,刘秀下诏说:“名冠天下者,当受天下重赏,任命卓茂为太傅,封褒德侯。”
【学以致用】
01,一个人能被大家推举出来成为领袖,成为大当家,这个人肯定有其他人不具备的东西,比如格局,比如能打胜仗....
仗还没有打完,首都还不知道定在什么地方,多少人都在等着做开国功臣,等着封侯拜相,论功行赏,但是,刘秀却在寻访忠厚之臣,循良之吏,找到卓茂,先给他封侯
这很有意思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刘秀,很清楚自己的事业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支撑这个事业的条件有哪些东西? 哪些是底层逻辑上必须的,哪些是可以靠后的。
我们很多老板其实对自己的事业并没有明确的,宏大的认知,只想着业务怎么开展,利润怎么提高。很少想公司长远的战略,机制,组织,动力,人才资源储备等等
这个时候,当公司突然赚了大钱,这个公司的危害也跟着来了,支撑公司发展的后劲是跟不上的。
刘秀很清楚自己不是在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而是在恢复旧的政权,恢复被王莽颠倒了的汉朝,这是他要走的路
同时,这么做,1是在行为上证明了他的政权具有合法性。2是让天下的老百姓看看,他是来安天下的,不是来打天下的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千百年来,中国的老百姓都是朴实,善良,勤劳的,不管是古代,还是刘秀这个时期,又或者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是一样的
原本王莽在的时候,天下民不聊生,老百姓是希望有个人来把王莽推翻,恢复到以前安居乐业的时候,
可是呢,有人把王莽干掉了,但是天下并没有安定,几十路盗贼团伙上百万人在到处抢掠,并且,几个大的军阀都是相互作战,这个时候老百姓反而觉得王莽时候也挺好的,没那么多战争,战争的破坏给人带来的创伤太大了
所以,刘秀走了“安天下”的调调
另外,领导不得不思考的更长远一些
仗迟早要打完的,那么,打完了之后怎么办呢? 什么才是企业的基石呢?
马背上打天下,与下马坐天下的路数是不一样的
对公司来讲,创业初期,简单粗暴,要的是攻城略地的将军,英雄,拿下单子,增加理论,活下来
对于度过了草莽创业期的时候,公司这个时候需要的是系统,流程,机制,文化的基础建设,靠这些来继续推动组织的发展。
那么,这就牵扯一个“本末先后”的问题
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什么是先?什么是后?
凡事都是需要判断的。
02,从这一点看出,刘秀与更师弟刘玄的对比,你会发现,刘玄从来没把自己当作皇帝来看待,从来没有想过如何负起一个皇帝的承认
而刘秀一直用皇帝(大老板)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按照皇帝的行为方式来行事了。
前天一位老板与我聊天,说他给一个人分了股权,分完之后,这个人的积极性反而下降了。
这个问题不用想,是出在这个老板这里
1是老板分错了股权,他的方式有问题
2是没有立标准,没有立股东的行为标准
一个很牛批的销售,只要在公司做出了大的业绩,有些迟到什么的,公司都无所谓,反正能把钱挣回来就行
但是,这个人如果成为股东,他的行为就有很大问题
换句话说,没有改正自己的行为,成为不了公司的股东。
成为股东,就意味着成为了公司麾下人员的榜样,你的一言一行就会是下面人效仿的对象,能不认真对待吗。
道理就是这样,很多管理上的问题是自找麻烦
自身正,不令而行
自身不正,再好的管理技巧都是废纸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