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的另类解释,你知道吗?
2022-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木棉花开
《道德经》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对于出生入死,我一直以来的理解是这样的:甚是危险,随时都会有死的可能;用来赞扬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
直到我抄《道德经》的第五十章。才知道,出生入死,原来是这样的:出地为生,入地为死。一说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我一直觉得这个理解有问题,于是我不死心地跑去问度娘,而度娘的解释是这样的:出生入死,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 shēng rù sǐ,意思是指从出生到老死的人生过程;后借以形容冒着极大危险,随时有死的可能;多用以赞扬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成语出处《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其实你细读下来,你就会发现,《道德经》倡导的是自由自然的生命形态以及无为而治的处事之道。
出生入死,生死皆是人生常态,无人可以避免和超脱于这个常态:出为生,入地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