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安游记‖碑林(书画爱好者的圣地)
世人皆知唐玄宗精通音律,却少有人知道他的书法也是一绝;世人皆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却不知《石台孝经》与杨玉环有何渊源!
文|李清心
走出酒店大门,老公拦了一辆滴滴,叫我上车,其实我有点担心遇见黑车,正犹豫着(因为之前在大雁塔时,门口一个人告知有“义工讲解员”,结果却是珠宝店里的托,虽然没有强制购买,但心里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阴影),老公已经跨进了副驾驶,我也只好跟着上了车。
“去哪儿?”
“碑林。”我看了年轻帅哥一眼,仍然盯着手机上的打车软件。
帅哥回头盯着我的手机问:“上面显示多少钱?”
“18块6。”
“那你看20行不行?这里经常堵车,很难打到车的。”
“可以!”老公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不会为了一两块钱而去纠结、浪费时间。
路上果然有点拥挤。我仍然望着车窗外,初来乍到,对一切都很好奇。路边有许多正在建设的高楼,也有一些老旧的房子,这座正在向北上广看齐的古都城,一边在建设现代化的大楼,一边在重建和恢复古都旧址。
不一会儿,西安古城墙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我想起在来时的飞机上,在漆黑的夜色中见过的那片璀璨的灯海,灯海中有一条长龙显得格外耀眼,我猜想这里就是我那晚见过的长龙!
这时车停了,司机告诉我们碑林到了。
我只顾着看古城墙,没料到已经到了目的地,真的是意外之喜,古城墙和碑林中间居然只隔着一条马路。
我没有做旅游攻略的习惯,因此路上总是会有这样的惊喜发生,但也同样会留下一些遗憾,比如大唐芙蓉园就在大雁塔旁边,我在大雁塔那里住了一晚居然不知道,轻易错过了。
下了车,我看看碑林博物馆,又望望古城墙,一时不知该如何选择。犹豫片刻,还是决定先去碑林,这毕竟是我来西安的重中之重!
老公对碑林不感兴趣,他已经参观过碑林,在他眼里,碑林不过是一个旅游景点罢了,那些灰不溜秋的石头和石头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他丝毫不感兴趣。
古城西安游记‖碑林(书画爱好者的圣地)“我在那里等你”,他指着屋檐下的一排石凳,又指了指腕上的手表,“一个小时应该差不多吧?”
一个小时?谁知道呢?!
买完票后我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西安的碑林居然是在西安孔庙的旧址上扩建的,还有文(宣王)庙都在一处。我买门票的地方,有一个始建于元朝的沬(mei,读四声)池和明万历年间的太合元气坊,沬池中的龙头还在喷水呢!
两千多年来,各朝各代几乎都在碑林留下了一些痕迹。
进入戟门,右侧有一座重达六吨的青铜钟,是唐睿宗景云年(711年)间所铸,叫景云钟,上面刻有睿宗李旦亲自撰写的铭文《景云钟铭》,钟声淳厚洪亮,我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到的新年钟声便出自这座1300年前的景云钟。
古城西安游记‖碑林(书画爱好者的圣地)左侧,与景云钟相对的是年代久远的大夏石马。
在我的正前方,有一个碑亭,匾额上题有“碑林”两个字,那是林则徐的墨宝。
这个碑亭是碑林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相当于碑林中的迎客碑。碑亭内有一块高达6.2米的石碑——《石台孝经》,碑首雕有山峦和祥云,石台刻有仙禽与瑞兽,整个碑给人完整、美观、大气的感觉,是我在碑林所见最完整、最美观的石碑。
古城西安游记‖碑林(书画爱好者的圣地) 古城西安游记‖碑林(书画爱好者的圣地) 古城西安游记‖碑林(书画爱好者的圣地)当时正好有解说员围着《石台孝经》在给游客讲解,我便也跟着蹭了些:
《孝经》是曾参记录的孔子与学生的谈话,内容以孝、悌为主。唐玄宗李隆基提倡以孝道治国立邦,诏令天下各家收藏《孝经》一部,并且亲自用隶书抄写、作序和注释(石碑上的小字)……
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影视作品我倒是看过几部,但世人皆知唐玄宗精通音律,却少有人知道他的书法也是一绝;世人皆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却不知《石台孝经》与杨玉环有何渊源!
封建社会的“孝”总是与“顺”形影相随的,连婚姻都不能自己做主,还要遵从什么“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古时,“孝之精义乃在于顺,顺者,以父母之愿为己愿,以父母之想为己想。”古城西安游记‖碑林(书画爱好者的圣地)
《石台孝经》于公元745年立石,那一年,寿王妃杨玉环却成为了公公李隆基的贵妃,寿王也算是“孝顺”到家了!
不过唐玄宗对《孝经》的整理、注释以及推广,确实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不然也就不会有《石台孝经》的存在,更不会在全唐掀起一股碑刻之风,也许连今天的西安碑林都不会存在。
往里走,是碑林九个展室中的第一展室,统称《开成石经》,《开成石经》是唐文宗(830)为防止儒家经典讹传,下召令刊刻的,是古代保存年代最早、最完整的儒家经典刻石。最初的十二经——《孝经》《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都是唐朝所刻,因为在北宋1087年间的一次搬迁(从长安城国子监迁到了现在的碑林),从此以后便奠定了西安碑林的基础。在清朝又补刻了《大学》《中庸》《周易》,现统称为十三经。
可惜我并非饱读之士,所以直接略过,进入了第二展室。
在第二展室我见到了相对熟悉的唐楷:《颜勤礼碑》《玄秘塔碑》《多宝塔感应碑》……唐朝是书法发展的盛世,名碑众多,书家辈出,就连著名的《雁塔圣教序》在唐高宗时期就有四个版本,这也是我来西安碑林最大的收获。
我们平时听说的《雁塔圣教序》的内容都是唐太宗与唐高宗两位皇帝所撰写的,只是书写者不一样,刻石的年代不一样罢了。
除了现存于大雁塔内,由褚遂良书写的《雁塔圣教序》(653年立石)外,还有663年在同州重刻的褚遂良版本的《同州圣教序》,也有说是根据褚遂良遗墨追刻而成的,当时褚遂良已经逝世5年(因为本人没去大雁塔看真迹,所以不能确定同州版是不是大雁塔的重刻本);
一块是657年在河南偃师招提寺(唐玄奘的家乡)所立石碑,又叫《招提寺圣教序》,王行满书,文革后只剩残片,现存于偃师商城博物馆;
最富盛名的是王羲之的集字《雁塔圣教序》,那时的王羲之已经仙逝约300年,是怀仁和尚耗时24年从内府王羲之墨迹中集字而成的,于672年立石,所不同的是,在序文之后还附上了王羲之的集字《心经》。
第三展室汇集了从汉朝到宋朝的名家书法瑰宝,篆隶楷行草的代表作——《曹全碑》《智永千字文》《肚痛帖》……
在几个展室中,对于喜爱行书的书法爱好者来说,第四展室是不错的选择,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和赵孟頫的书法碑帖集中在这里。国画爱好者也会在这里有意外之喜——《观音像》(传吴道子画)《孔子像》《松鹤图》《关中八景图》《达摩东渡图》……这些石碑上的图画线条清晰,构图优美,对线描技法有着非常完美的演绎,值得仔细观摩和学习。
目前我最喜欢的是秦朝的小篆。所以,当我来到第五展室,看见《峄山刻石》后,眼前一亮,虽然这已经是宋朝重刻石(原碑在唐时被烧),但它的内容和背景都是在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统一文字、统一语言……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辙、行同伦等行为规范,当时的官用字体全部使用线条优美的小篆体,民间则用隶体,从秦时起,碑刻便成为了古代文字和书法的重要载体。
一年前,我的书法老师曾经让我在小篆和隶书中选择,当时我被小篆优美匀称的线条所吸引,将小篆作为入门字体开始临习(以前也临过颜真卿的字帖)。练过一阵后,发现篆体字的线条对于学习国画也是很有帮助的。
古城西安游记‖碑林(书画爱好者的圣地)我伫立在石碑前,看着它们,它们也在看着我,它们在我眼里不再是简单抽像的石碑,而是一些凝聚着古人智慧和心血的具有生命力的艺术瑰宝。
但这些石碑在漫长的朝代更迭中,不光要经历岁月的洗礼还要遭受一些人为的破坏,特别是一些名家的碑帖,不断地遭受着拓碑者的摧残,很多都已经面目全非了。
我在踏进一间展室后,被一阵激烈的敲打声吸引了视线,在一个角落,有个穿着工作服的男人正在使劲地敲打着一块石碑,那砰、砰、砰,砰、砰、砰的击打声震得我的心也跟着一颤一颤的……莫非这就是——拓~碑?我欣喜地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这一幕,突然心情又变得矛盾起来——
拓碑者在上面蒙了一张宣纸 刚刚拓下来的面对整个拓碑过程,我既充满着好奇,又深表痛惜,对拓碑者想恨却又恨不起来……
如果要恨他,只怕连自己也要一起恨,平时购买的碑帖,说不定也跟这脱不了干系!
这时老公打来电话,问我看完了没有,我匆匆地走出去,路过一片柱子似的雕塑群,走近看才知道原来就是拴马柱,柱上雕刻着造型各异的萌宠,我想起自己还没在碑林留影呢,赶紧请旁边的美女帮忙照了几张。
古城西安游记‖碑林(书画爱好者的圣地) 古城西安游记‖碑林(书画爱好者的圣地)石刻艺术馆就在一旁,看时间也不算太晚,顾不了老公还在外面等待,我又跨进了石室中。
这个石刻艺术馆收藏着唐朝的许多墓葬品,有昭陵(李世民陵墓)六骏、李渊墓前的巨型石兽,还有李小孩墓、李寿椁……说实话,在没有人陪同的情况下,一个人穿梭在这些石刻当中,会有一种头皮发麻、脊背发凉的感觉,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展室!
古城西安游记‖碑林(书画爱好者的圣地) 古城西安游记‖碑林(书画爱好者的圣地) 古城西安游记‖碑林(书画爱好者的圣地)走出碑林博物馆的时候,已经快5点钟,我的手里多了两本书,一本是《镌石华墨》,一本是《碑林语石》,这两本书对我了解碑林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也是我完成这篇文章的重要参考书。至于在博物馆里出售的一些字帖,我本想买一些,但翻看了几本又放下了,不是我想要的。展室里也有卖拓本的,价格比较昂贵,多为重刻本或者名气不是特别大的拓本,那些重要的、知名的石碑已经用玻璃罩保护起来,不可能有原拓本。
古城西安游记‖碑林(书画爱好者的圣地) 古城西安游记‖碑林(书画爱好者的圣地)时间不早了,我看着夕阳下的古城墙默默地说:“我还会再来!”
这次来到西安的碑林,我深切地体会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真正含义,有些在书本上学过的知识,真的不如自己身临其境、亲眼所见来得深刻。
晚餐在西影路上的小六汤包吃,樊哥亲自接待。光听店名,在我们株洲可能别人会以为是个卖包子的窗口,而且还是早餐店,但这里所说的包子店不光有包子,还有各种凉菜、热菜、火锅、粥,米饭也有……包子上了好几笼,都是牛肉、羊肉、海鲜之类的馅,没有猪肉馅;羊肉火锅我只尝了一口,不习惯;西安人好像都特别喜欢吃酸辣豆腐脑,每人上了一碗,我尝了一口,那味道让我想起了第一次喝啤酒的感觉……不过,这里的杂粮粥倒是口感不错,遗憾的是仍然没有吃到陕西当地的美食——biangbiang面和油泼面……
(未完待续)
往期:
别了,古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