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千古完人曾国藩》,窥曾家教育之一斑
最近读《千古完人曾国藩》,恰好这2个章节中陆陆续续有些内容零星反映出了曾家的教育理念,读罢,我陷入了沉思,进而不由对曾家的教育充满了敬意。
我们不说曾家著名的十六字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我们就说说这实实在在的小细节吧,事实更有说服力。
这细节发生在曾国藩返乡探亲的第一天晚上和第二天早晨。
第一个细节是,老父亲曾麟书问曾国藩对自己的儿子及侄儿的学业有什么打算。
曾国藩答:“纪泽身为长子,他必须承袭父业,最好是少年及第。至于小纪鸿,他小的时候就不爱读古诗,却对西洋玩意儿兴趣很大。如果纪鸿不肯坐冷板凳,不必强求他读古文习八股,将来捐个贡生举人即可。如果纪鸿能在绘画、数理、西学方面有所突破,也是曾家的另一福音。至于纪良和纪渠,也可以发展其兴趣为佳。社会进步得很快,他们不能再像我们年轻时那样苦读书、读苦书、读书苦了。”
书中进而写道——
虽然老父曾麟书不赞同儿子的观点,但他也不愿公开反对。因为这些年来儿子曾国藩在外面闯荡,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变化,儿子比自己更清楚。也许曾国藩的看法是对的,老人相信儿子比自己更有远见。
这里,我首先钦佩的是曾国藩的开明和远见卓识。在那样的时代,他竟然就能尊重孩子的兴趣,认为以发展孩子的兴趣为佳。同时敏锐地感觉到在绘画、数理、西学方面有所突破也是福音。真是不容易啊,也非常了不起。试问,21世纪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其次,老父亲曾麟书也极为开明和明智,他虽然不赞同儿子的观点,却并不拿出封建权威来反对,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比自己眼界开阔,并给予了儿子充分的尊重,这太难得了,今天的我们恐怕也不容易做到吧。
接下来的一段描写了曾国藩返家后的第二天早晨,他起床后,发现大女儿在纺线,妻子欧阳氏却不在家,很觉奇怪。
大女儿告诉曾国藩:“我娘上山砍柴去了。”
“家里不是有长工吗?为什么你娘还要亲自上山砍柴?她经常上山吗?”曾国藩更觉奇怪了。
大女儿答:“对呀,娘每隔三五天就上一次山,每次都要背一大捆柴火回来。虽然我们家有三个长工,但娘为了给我们兄弟姐妹七人做个榜样,一直坚持自己能干的事情自己干,很少指派长工干什么,这一点连长工都很感动。”
读到此处,我同样深深感动,也深深明白了——这就是言传身教啊!作为一个官太太,这是多么难能可贵!曾国藩也被深深感动了,他早饭都顾不上吃,就迎上山帮妻子背柴火去了。而这种教育的效果绝对是显著的——17岁的大女儿一大早就起来劳动了,女儿们还赶在父亲回来前联手给父亲缝制了长袍......
历史也证实了曾家教育的成功,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学贯中西,工诗文,书法篆刻,善山水,尤精绘狮子,著有《佩文韵来古编》《说文重文本部考》《群经说》等专著。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虽然33岁就英年早逝,但还是留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不光是儿子,曾国藩的孙子也非常优秀,孙子曾宝荪、曾约农都成为了大教育家和大学者。
现在,我们都极度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天价学 区房乘机横空出世。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的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