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随笔散文原创小说汇

李娟批判

2025-07-31  本文已影响0人  寻虎

李娟的崛起并不令人意外,在当下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李娟的散文犹如一阵清风,给饥渴的眼睛以清凉,心灵以慰藉。在一片叫好声中,我的心头浮起一丝忧虑,这份忧虑不断扩大,我闻到了一股熟悉的俗气味,它和曾经流行的庸俗抒情诗、心灵鸡汤散文有本质的区别吗?会不会是一种新的变体?让我们捋一捋。

李娟的散文多描写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牧民生活,以及奶奶、母亲和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荒野、牧场、羊群、牧民、小孩、向日葵,这些符号是多么符合当下人们的需求,零碎的小事件小故事,是多么契合人们厌倦宏大叙事的新口味。适度的抒情,若有若无的哲思,是多么符合大家“润物细无声”的渴望啊。小幽默小温情小遗憾小思想,拿捏得刚刚好,不正符合好散文的标准吗?且慢。

这一切难道不正是一种计算吗?一种对消费期待的投合吗?我感觉到了,你呢?李娟选择了大家想要的故事,编织了大家喜欢的素材,引导了读者的目光,这恰恰是另一种消费主义的体现。李娟制造了一种新消费品——大众期待的“奶茶散文”。

有人批评是其“他者视角”造成了这种肤浅,没有说到点子上,他者并不必然导致肤浅,写盲人自己不必盲,写聋子自己也不必聋。也有人指出李娟秉承“平滑美学”(韩炳哲的概念),缺乏对美学的深刻理解,此言对了一半,但仍然没有深入根底。从一般美学的角度谈文学,往往引向了主客二分的审美姿势,反而加深了对文学的错误理解。

文之为文,不是作家的制作手艺,也不是趣味倾向或者趣味选择。文学是有道的,正如人有道,生命有道一样。文学之道植根于生命深处,而非离根失根的主体对语言的使用,那必然导致一种过于“有用”的文学,在这种导向下,主体会不断膨胀,被计算思维锁定,这种症候是当代作家的普遍症候。“可是我在表达这种真实的同时,我精确地去衡量了别人的情感,去把握了别人的态度——这是一种“算计式”的写作。……反正我是一个有缺陷的作者,很大的缺陷。”李娟语。李娟对此事有觉察的,但是又无力摆脱,这一点清醒,胜过那些一味吹捧的批评家百倍。

多位批评者所谓的“认知不足”、“他者视角”、“对环境和社会冲突深入不够”等批评,都是表象,如果不能认识其实质,便揭示不了本源性的问题,陷入各执一端的境地。不但不能服人,也无法为当代文学提供药方。对天道漠不关心,必然导致狂妄的自我,强大的主体主义,对一切宰制的心态。这种悄无声息的主体美学,始终运行在分裂的峡谷之上,是潜行在当代文学之下看不见的病毒。

李娟的这种主体写作,个人化的写作,失根的写作,是远离文学的写作,无法有长久生命力的。越是盲目吹捧或低水平指摘,都不利于她的进步(我毫不怀疑她的天分),也不利于振兴当代文学。当代文学在急速狂飙,被技术和资本裹挟,已经遗忘了根,也不屑于寻根了。二次寻根迫在眉睫,否则文学危矣。需要注意的是,此根非彼根,若寻根,切忌不要乱寻,否则还不如不寻,彻底挖了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