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旁观者效应”这个词,是我在上大一那年在学校图书馆里,从一本大概叫做《受用一生的33个黄金定律》中所看到的词汇,里面有详细的释义和研究方法的案例佐证,今天想来倒格外深刻起来,随便写下些什么。
那本书是意外发现的,四楼有两间图书室,一间是数学相关,另一间就是这个屋子,左侧有心理学,情商,人物传记等等之类书籍,右侧就是纯理论的学科了。那时候二楼纯文学的东西是最受欢迎的,理论化的东西连本专业来的人都少,四楼自然就人迹罕至了,那时我对人物传记非常痴迷,来来回回借了十来本,有些作品是带有个人评判色彩的,以至于我没有办法脱离那个色彩更多得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人物。心理学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可能通俗化的比较适合我,而情商之类的书籍常被我嗤之以鼻,我一直坚持追求本真,这大概也是我后来职场难以适应的其中一个原因吧。
《黄金定律》也在四层,那时心思单纯,看也只是看个热闹,总觉得社会这个词对我来说太过遥远,从小勤勤恳恳地念书,相信科学,嫉恶如仇,坚持美德。我想教育因素的成功之一就在于坚持了德育,那对于教育目的和文明社会的构建都起了重要作用。
德育下的少年们都应该是美好的,就比如我,看到乞丐会奉献,看到推车会帮忙,看到老人摔倒会搀扶……
第一次与我认知相对的是那一次,是我们旅游完回家,一家人开开心心坐在车上,路过一个小路时,小路上冲出一个骑三轮车的老人,当老人看到大路上我们的车驶过的时候立即刹车,但三轮车却意外翻倒,车里的孩子们让爸爸停车去扶老人,但爸爸没有停,他说我们没有撞到,但那个老人可能会讹上我们。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冷漠,从前爸爸总是在讲他是怎么在集市上赶跑小偷,怎么为无家可归的年轻人介绍工作,我第一次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善良勇敢的爸爸没有去扶那个老人,孩子们向后张望那老人爬起来又困难地想去扶起车子,那一幕永远刻在了我的脑子里。
就那样,第一个似乎叫做“吸引力法则”的定律开始参与我的生活,我在意的,总是出现在我的眼睛里,我常常在新闻里看到有关扶人被讹的恶劣事件,没有办法理解,就像善良的我并不能和他们有同等违心的道德。
当然新闻也有正向的,就像世界并不全是坏人,不至于让美德颠覆。吸引力法则永远真诚,那一年的春晚,我还看到了与此相关的小品,让我又想起了那个在车后爬起并费力抬车的老人。
我处事胆小,从小昼出夜归,拒绝陌生人靠近和搭讪,就算是上了大学,也刚好是半封闭式的,只有周六日才能和伙伴坐车去市中心玩。丢过钱包,坐公交时丢的,我没有看到那个坏人,但我身后一定有人看到了。公车里安安静静的,司机冷漠地给那个说坐错车的人开了门,就这样我的钱包也被带了下去,身份证,银行卡,各种会员卡,和70块钱零钱,被一扫而空,是公车开始行驶后发现的。我当时没有想过报警,我的全部资产不超过五百块,听说构不成报案的条件,就算可以也早已找不到那个人了吧,那个时候我只是害怕,想要回头去找又不敢,可为什么害怕的是我?从此以后我的包包背在前面,大衣穿在外面,银行卡和零钱分开放,手机不放侧兜。毕业那年,我们宿舍一共丢了两个钱包,一部手机,手机是落在公车上的,当我们在宿舍里定位的的时候已经确定了丢失手机的位置,它正被人带入附近的村庄,可丢手机的舍友以对方不会承认为托辞最后放弃了寻找。
我想如果我们强大一点会不会更勇敢,跟性别无关,本身弱小的我们又该怎么寻求保护呢?所幸我们没有遇见过暴徒,那种以完全的原始暴力来解决争端的方式。
旁观者效应讲,紧急事态旁观者在场,社会责任被分散,旁观人数越多可能越冷漠。他们都在等别人怎么做。
可如果当中的强者勇敢站出来,带动大家去守护文明,而不是人人选择退缩,这个社会可能会让大众减少一些恐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