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勇敢学习死亡教育
刚过去的复活节和清明节会让我们不断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尤其是在疫情蔓延至全世界的当下,当其他国家的人开始付出生命代价,我们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这些事情呢?是幸灾乐祸,还是会想到那边的人过得怎么样?生命和死亡,尤其是后者,在我们的教育中常常是缺失的,但是它却重要到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
其实生活中,疾病、意外事故,每一分钟都夺取很多人的生命。2020年全球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灾难,现在是我们该去深度思考死亡教育这个话题的时候了。
死亡教育兴起于1960-70年代的美国,从大学延伸到中小学。
近些年,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死亡教育的课程,除理论知识外,还有诸多的实践活动,如写遗书、立遗嘱、参观殡仪馆等。关于“死亡教育”,2019年人大会上就有代表提出国人应该接受“死亡教育”。确实是这样的,死亡教育是中国孩子们最缺乏的一课,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提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如白岩松所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对于“死亡”这堂人生的必修课程,坦白地说,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都很缺乏。
在美剧《良医》中,有一个小男孩得了癌症,他的父母虽然知道他只有一年的时间,但为了孩子能好好地活下去,就对他隐瞒了真相。不过,住院医生肖恩当着这个小男孩和他父母的面,将癌症的事情直接说了出来,孩子的父母几乎气晕了。但是当只有肖恩医生和小男孩在一起的时候,小男孩却对肖恩说:其实,他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他不畏惧死亡,因为他认为是死亡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况且死了以后他就能和奶奶在一起了。
影片中,小男孩坦然接纳死亡的态度,令小飞鸽非常敬佩。或许“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只有让人们学会直面死亡,未来我们才能从容不迫地去面对生活、珍惜生命。
乔布斯曾说:死亡是最伟大的发明。在乔布斯17岁的时候,便接受了死亡教育,这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之后的33年,他每天都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生活。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去完成自己最想做的事,所以,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创造科技奇迹。
其实,死亡教育在欧美国家是非常普遍的,从幼儿园开始,他们便让孩子正视死亡。比如,欧洲有一所幼儿园是让孩子们从花草树木的凋零、动物的离去开始认识死亡。
在一个周三的下午,老师组织孩子和家长们一起为小兔子举行追悼会。追悼会上,孩子们要么很悲痛,要么事不关己,其实这两种情绪反应都不是正确的。
老师告诉小朋友们:“大家可以把平时给小兔子拍的照片、想对它说的话都放进这本纪念册里。”
孩子们忙活了一阵,纪念册做好了。老师一边翻阅一边对孩子们说:“小兔子在生前得到了你们的细心照料,离开时它带着满足的笑容,是因为你们给了它一段幸福的生命之旅,所以在它离开后,你们应该感谢小兔子给我们带来的温暖,肯定它曾经存在的价值。”
孩子们听着,一个劲地点头。后来,其中一个家长问自己的孩子:对于兔子的死,他是怎么想的?
孩子告诉妈妈:刚开始很难过,但听老师说了以后,感觉兔子离开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花儿要枯萎一样!
看着孩子能很平静地面对生死,这位妈妈也不禁赞叹死亡教育的神奇。
在香港跑马地天主教的坟场门口,有一对对联是这样写的:“今夕吾躯归故土,他朝君体也相同”。
正如sj中所说的“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各书四章14节),这告诉我们人生实在是短暂的。
在sj中,“死亡”被叫做睡了。因为对jd徒来说,死亡不是一个句号,不是什么都没有了,jd徒相信死亡是人归回了永恒的家。而且每一个相信sd的人将来都会在那里再相聚。
亲爱的朋友,死亡教育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死亡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去向另外一个地方;真正的亲情与梦想,不会在连接两界的花瓣桥上死亡。
笔者不是专业的死亡教育者,在这里的分享不过是抛砖引玉罢了。希望您可以从网上或者书中学习更多关于死亡教育的知识。例如:《感受生命的最后一程》《死亡神学》《疗伤对话》,还有保罗田立克写的《生之勇气》等诸如此类的书。
朋友们,希望我们一起努力,学习认识死亡,以至于让我们现在的生命活得更加坚强。愿您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