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 山

2024-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晓地说

                庐  山

    庐山,是我国最为著名的有着两千六百多年历史和二百多处名胜古迹的北濒长江,南邻鄱阳湖。以雄、奇、险、秀闻名。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名之称。传说公元前六百多年,周定王派人寻访在山中结庐隐居的匡俗兄弟七人。结果只找到了一栋草庐,以后就把这座山叫做庐山、匡山或是匡庐而有此得名。

    庐山作为是一座旅游胜地,自然游玩的人也很多。所以留下的诗作也很多,而在这其中,就有最有名的当属唐代的诗人李白、宋代的词人苏轼和当代的政治家毛泽东所留下的诗作。比较他们三人的诗词,就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李白的诗侧重写景抒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庐山瀑布的赞叹之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苏轼的词则是侧重哲理议论,由眼前之情,引发内心的哲思,引发一段议论,表达对世事人生的看法。而毛泽东的诗则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政治观,一种气象更加恢弘和大气的气魄。

以诗为鉴;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七律·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我以为,李白不愧为诗仙,凭借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和极富浪漫色彩的大胆想象力,仅仅只用短短二十八个字,就已将庐山之壮美和瀑布之险绝,写得淋漓尽致。李白的诗侧重写景抒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庐山瀑布的赞叹之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这很符合唐人写诗的特点。所以唐人写诗,重在写景抒情,意境高妙。

    我以为,苏轼的词则是通过他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得出如是的感悟。他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正是因为他身处于庐山之中的缘故。若要看清事物本质,还需跳脱事物本身的遮蔽,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苏轼的词是侧重哲理议论,由眼前之情,引发内心的哲思,引发一段议论,表达对世事人生的看法。所以宋人写诗,重在说理议论,哲思巧妙。

    我也以为,毛泽东的诗则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极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深刻的审美内涵。可以说,没有庐山会议,就没有毛泽东的登庐山,写庐山的诗。而且,庐山会议的意想不到的进程和结果,竟然在诗中有了预言、谶语。所以,庐山会议是这首诗不可或缺的历史背景。不了解庐山会议,就不能深刻领悟这首诗的真谛。尤其是全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深刻的审美内涵。所以现代人写诗,重在虚实结合,动静相宜。

    有人爱李白,爱他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霸气;爱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也爱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豁达。 

    有人爱苏轼,爱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爱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慨叹;也爱他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 。

    有人更是爱毛泽东,爱他的“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意志;爱他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也爱他的“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情气魄。

    所以他们三人的诗词,都透露出他们的那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一种浪漫情操的性格和他们的娴熟的文学功底和艺术修养的魅力。尽管他们所表达的意境却又各不相同,有大有小,孰优孰劣,其实真的是不好去评说,也不好去评价。古人曾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王国维曾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徐志摩也曾言:“诗的灵魂在于真,在于情”。没有真挚的情感,诗歌便失去了其灵魂,也难以触及人心。也所以有学者总结得更好:“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我以为,这里所说的“法”,便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就如同音乐的旋律,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与遐想,也能使诗词更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力。

    可惜的是,在当今的诗坛上,可以说是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丧失了真诚、善良、道德、伦理、信用和正在逐渐远离我们的时代。更可惜的是,很多的诗词,都缺少了那一份与自然、与宇宙、与人生的交融和难以达到那种飘逸与神韵境界的地步。我也以为,诗词这一文学和文明之源,是应恢复其应有的不可撼动的地位,不要再被尘世的烟花所淹没。 

    从唐代李白在公元725年所创作的《望庐山瀑布》到公元1959年政治家毛泽东所创作的《登庐山》都过去了千百年。但他们优美的诗词,依然呈现出一个充满美感的世界里,也依然让我们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也依然给我们在忙碌之外,找到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诗与远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