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日记11上:景点
2017年6月14日 星期三 上园 晴
一大早在微信群里看见新帖子:
主任发的朋友圈一直等到九点多,校长派的车终于到了。
司机还是昨天的那位,但他今天穿得西装革履,非常正式,好像要参加国际会议。
我在副驾驶的座位上刚坐好,突然听见后座上有人和我打招呼,回头一看,是两位美女老师。校长安排她俩陪我一起去参观博物馆。
农村公路修得很好。最近国家拨专款修建新农村的道路,还在路两侧建起“万里长城”,当然是象征性的,只是凸凹形的墙头而已,约有半米高,是用红砖砌的,外面用水泥抹平,再用黑色漆画出大块料石的样子。有些地方,路还没修完,“万里长城”已经修好了。
很奇怪是,这位老司机不停地走错路,似乎他从没去过博物馆。
我昨天已经打电话给舅家表妹,说我要参观博物馆,顺道去姥姥家看看。表妹说要和表妹夫来北票接我,我谢绝了,告诉她校长已经安排车了。老司机迷路后,我打手机向表妹夫问路。妹夫说,他们一早八点就开车到了通向博物馆的路口等我,现在已经快十点了,竟然还没等到。
终于,妹夫通过手机引导着老司机把车开进了正确的路口。
“博物馆正在扩建中。不对外开放。”
只能在栅栏外看看高大的钢架。
扩建中的鸟化石博物馆北票上园乡是发现中华龙鸟化石的地方,世界上第一只鸟就是从这里飞起的。(参见《中华龙鸟化石》)
新馆钢架我遗憾地请司机和两位美女老师回去,我坐表妹夫的车去上园。
在上园汇齐了姨家表妹和妹夫,姨家表妹夫是上园中心校的校长。
我换上妹夫校长的车去常河营。
在去常河营的路上,发现了一个新建的知青部落。
景点导览图 高音喇叭,似乎将有最高指示要传达,其实没接线。 门帘有穿越的嫌疑门帘是尼龙纱的,还有磁碰。七十年代的知青点不会有这样的好东西。
用报纸糊墙我应该爬上炕,仔细照清楚报纸上的文字。
红纸上写的是入党誓词“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尽管镜子两侧的对联不对称,但应该是个老物件。
没有一个戴眼睛的看他们每个人的表情,好像个个都充满了青春的骄傲。
姥姥家的窗户也是这样开的窗户钩是木头的。有那么一个年代,家家都缺乏铁制品。
天棚上的燕窝是真的燕窝里面有只小燕子,不是假的,是活的,还探出头来看我们呢。
天棚显得太新了,应该做些作旧处理,或是用蜡烛熏黑一点儿。
常听见哥哥提起这些名字看到了Daniel的哥哥的名字。Daniel是我的挚友,Daniel的哥哥是传奇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姥姥家的村口也有过这样的水井上中学时,好几届的老师在鼓励我们刻苦学习时,都要我们以Daniel的哥哥为榜样。
Daniel的哥哥从知青点返城后,进了北票化肥厂当工人。为了能争取到复习时间,他勇敢地把一只脚踩进开水池里自残,终于得到了在家休病假的机会。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背完世界地理,他用旧篮球做了一个地球仪,把近两百个国家区域首都城市、以及经度纬度江河湖海洋流暖流、全部一笔笔地画出来,画完了也背完来了。高考时,考进了首都北京,毕业后,进了商务部。
这两件事经常被老师引用。第一件讲的是励志,让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第二件讲的是学习方法,有效的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这两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在我被分配到边疆后,我就是靠Daniel的哥哥的励志故事,激励我的考研斗志,鼓舞我必胜的信心。
这个水井是假的,只是个浅坑,里面没有水。
我的哥哥姐姐下乡时,我还在上小学,我去他们的知青点住过,吃过他们的大锅饭(要多难吃有多难吃),喝过他们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要多凉有多凉)。
自知青纪念馆再往前开很远,才到常河营乡。
我正在改编一个故事,背景是常河营的夏天,所以我一定要来常河营亲身体验一下。
常河河床平坦,水很浅。
常河营的土路和小山一路走来,感觉和我想象的很一致,够遥远、够偏僻,路很窄、很难走,路面都是土的,还有一座山,气候也够热,这都是我需要的。
不虚此行。
从常河营回来,妹夫校长把大家聚齐了,在上园最大的饭店楼上摆了一桌。
2009年我和爸爸一起来上园时,就是在这个饭店,曾和老舅一家、二姨一家欢聚一堂。今天,老人们都不能参加了,或是再不可能来参加了,来的都是和我平辈的,也都是五十来岁的人了。
饭店重新装修了,有冲水厕所和空调了。
收款台还在楼下的进门处,老板和妹夫校长是老熟人了,只收他给的钱,不收我给的钱。
吕文新
2017年9月整理于新西兰奥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