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私人史》读后感

2024-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扁圆柱体

我记得大概在2020年左右吧,读过一本季羡林先生的杂文集。里面文章比较杂,有其在德国求学和生活的片段,也有他一些治学的内容。最近看的这本《季羡林私人史》则完全是围绕着这位“世纪老人”个人的从民国时的童年、少年,到求学时的青年和壮年,以至到回国以后的中年和老年,完整的一生来展开的。这也是他个人海量的日记中精选的内容,展现了大师的风范和他经历的各个时代的特点,是不可多得个人史著作。

在正式展开之前,和万庚育先生的《皈依敦煌》做个小对比。两本书都是作者以第一人称方式记述自己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私人生活经历。两部回忆录都是属于文字清新,没有过多修饰的真诚之作,能体现出作者生平所思所想,所爱所很的真实感情。但是万庚育先生首先是个画家,所以她的回忆录就更加素人一些。而季羡林先生是国学大师,语言学大师,散文大师,个人笔耕不辍近80年。所以从文章的篇幅,涉及当事人的经历,乃至行文流畅程度和描写的吸引人的程度上,都还是要高出不少的。因为刚刚看完这2本书,斗胆有个对比评判,是为小插曲。

首先还是通过本书了解了季老的一生。季羡林,1911年山东生人,虽是大户但属于很穷的人家。在济南求学,不久就显露出学霸本质,后进入清华大学,师从陈寅恪(季老本身是西洋文学系,而国学大师陈寅恪是历史系,但季老说从个人学术发轫角度讲,陈师功不可没)。1935年到德国留学,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滞留在异国他乡达10年之久。抗日战争结束后回到国内,以出色的业务水平和领导能力,在北大东语系长期担任教授和系主任。解放后运动不断,特别是在特殊时期,遭遇了非人的待遇,学术工作不得不停止。即使这样,在环境稍好一些就重新进入研究领域,直至以超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到了雨过天晴的一天,又继续为我国的东亚语言学事业添砖加瓦。作为著名的“世纪老人”,他看尽了20世纪国家的变迁,也在梵文,吐火罗文等领域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的大师。他还在世纪之交憧憬和思考着新千年给世界和中国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前面说的比较多,回到书本身。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识对人的折磨,是人之大幸;人对人的折磨,是人之大不幸。这正应了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两段季老自述的经历,前者是留学哥廷根的那10年,后者是解放后在北大最混乱的那10年。这两段也是书中篇幅最大的。

季老留学德国,虽有出国梦,有拿博士的执念,但不搞虚头巴脑,不搞自欺欺人。不像《围城》里的方鸿渐,而是实打实的攻克吐火罗文,梵文这种世界上最难懂的古老语言(季老自称学明白了就是越过了龙门),实打实的获得了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都认为其论文excellent的博士头衔。他虽然属于滞留德国,也作为汉学教师以谋生,但在研究东方语系方面从未放松,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据书中讲,就吐火罗文而言,这种语言的主要材料来源实际出自中国新疆的一些文物中的经文残卷。只是当时由德国探险队带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所以这些文字的材料以德国为最多和最经典。这就不得不让人想到那句话: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让人不得不对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感到惋惜。

但对于季老来说,这些知识对他的折磨,是他一生最大和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奠定他学术地位的主要因素。由于他在德国搞了10年的文字研究,书中说,在回国到北大任教时,任何留学回来的人开始都是副教授,而他只当了一个星期的副教授,就成为了北大的正教授和系主任,这也算是对他的学术水平的认可吧,那个时候他也就堪堪35岁吧。这里还有个花絮,季老说自己只想走学术道路,所以想研究东亚语言,还需要大量的材料,而这非要到欧洲不可。他本来已经联系了剑桥大学的教职,但是他看到祖国还在内战的风雨飘摇中,又觉得自己已经离开祖国这么长时间,最后还是决定留在国内做一些开创性的事业,这体现了一代学术巨匠的胸怀。

然而,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最终让这些老知识分子,民国出身的大师们无法应对。那些没有坚持下来的,成为了永久的遗憾;像季老一样坚持下来的,也白白耽误了出成果的最好的时期(这让我联想到1952年的北大哲学系的大事件)。说实话我没想到这本书用这么大的篇幅去描述季老在那个艰难时代所经历的东西。而且由于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大段大段的描写让人既不忍细看,又欲罢不能。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季老两个特质,一是宁折不弯,实事求是。虽然也有了一些派性,但基本的良知和理性没有丢失;二是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管是被批斗还是被劳改,他都会在一些小事上联想到一些很阳光很正面的东西,这是我第一次特别具象化的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乐观主义,可能这也是他能撑下去的原动力吧。

但是不得不说,人整人是他的人生之大不幸。知识分子被整的这么惨,坊间传闻以北大的一桩私人恩怨为滥觞,导致这个群体,本该是新中国最应该倚靠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嘛),最后落得最惨的下场。季老的描写这里不宜过多复述,真的推荐不想遗忘历史的每一个有缘人去了解,去反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是最宝贵的财富,知识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我们只有让这些财富和武器发挥最大的作用,才能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完成伟大复兴的大业。

这篇讲完了,马上进入这个辑子的第2本——《我们这一代读书人》。如果说第一本是个体画像,那第二本就是群像。这里有好多如雷贯耳的名字,期待和他们神游相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