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之《见识》阅读心得分享
听了书友分享阅读《见识》的心得,感觉他们讲得真好。有做全面分析的,有针对某个段落谈思考的,有谈这本书对自己工作生活的影响的……深入浅出,联系实际,有理论有实践。
虽然没有读过该书,但是早就听说过这本书。参加读书会,也真是长见识了。
听他们思想碰撞,也冒出一点小心得,记录下来。
读书会之《见识》阅读心得分享四个关键词:见识、意识、胆识、本事。
一、见识
我们常说,增长见识。
什么叫见识?见识如何来?见识有什么用?
诸葛亮茅庐不出已知天下三分。这就是见识。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如果眼中只有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等事情,见识也就这么多了。见识短,格局就容易狭隘。
书友分享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不要总是与身边同层次的人计较,他比你多了多少工资,他又被老板表扬了,他多占了多少小便宜……。
从统计情况来看,同一个层次的人的工资水平差距基本在20%左右。也就是说,差距不大。而老板,或者说比你高一层级的人的收入是你的3-5倍。
你总是盯着与你同层次的人斤斤计较,你就永远突破不了现有的层次。即使眼前有点差距,问题都不太大。努力突破层级,还差那20%吗?
这就是层次决定了见识的局限性。
长见识的途径很多,阅读、交友、游历、实践等。
还拿诸葛亮举例子:你以为他真的茅庐不出已知天下三分了吗?他真的坐在家里冥想就顿悟了吗?肯定不是。刘关张上门拜访的时候,他正在云游四方,其实就是在考察外边的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是通过游历长见识。
李白、杜甫也都是一生游历,写下的作品才让人读起来接地气、有营养、很通透。
长见识什么用?见识广,选择权就多。
见识广,就有机会就多,有机会就有选择的空间。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我们小时候在农村,除了吃饭不愁,其他什么都愁。虽然都想让孩子有出息,但是真不知道有什么出路。上学读书可能是当时唯一能够想到的改变命运的途径。那时候读书无用论很泛滥,很多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回家种地了。
现在农村经济条件也慢慢上来了,人口流通快,与外边的世界拉得越来越近了。见识多了,脑子也就灵光了,选择的路子就多了。不管干什么,都有个出路了。这就是见识的力量。
二、意识
有个鸡汤一样小故事:两个人在火车站等车。一个准备北上北京打工,一个准备南下深圳打工。候车厅的人七嘴八舌的介绍北京和深圳的区别。有人说,北京好,不管怎么样,有保障,至少饿不死。有人说,深圳消费贵,找人带路都得花钱。去北京的人想:在深圳给人带路都能赚钱,这说明挣钱容易啊。去深圳的人想:还是北京好,至少能活下去。所以两个换了车票。若干年后,去深圳的人成了大老板,去北京办事遇到一个乞丐,就是当年跟他换票的人。
虽然这故事有点夸张,有点心灵鸡汤感觉。但是说明一个道理:意识很重要。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条件,有的人看到其中的机遇,有的人看到其中的困难。这就是因为,在内心深处已经形成了习惯性的思维意识。是习惯性地绝处逢生,还是习惯性的自怨自艾,决定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路也会不同。
三、胆识
能看准趋势,还得有胆识尝试。不敢尝试,也不行。
我们往往喜欢自己吓自己。还没尝试行不行就先被自己吓倒了。总感觉前方困难太多,自己克服不了。如果不尝试,怎么知道行不行?
权衡得失当然是要的。盲打莽撞,走进死胡同得不偿失。但是,如果见识足够、意识足够,何尝不需要胆识呢?试一下又何妨?
四、本事
本事是能力。有能力才有见识变现的可能性。
归根结底,见识需要变成真金白银,变成价值提升,才能证明你是不是真有本事。当然,一些怪才除外!比如,梵高。他生前没人欣赏他的画作,死后才被认可。我们都是普通人,不能与个例做比较。
道理懂得一箩筐,你没有能力把道理变成物质性的东西,要那么多道理有什么用?
记得有个文章说了这样一句话:懂那么多的道理,不懂知识有什么用?很赞同这句话。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喝那么多的鸡汤还是营养不良?
现在鸡汤文横行的时代,我们很多人以为自己看了几篇鸡汤文就大彻大悟了!其实,不过是在自欺欺人,在自己虚构的意识中自娱自乐罢了。
本事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可以把意识转换成实践并开花结果的执行力。离开它,其他都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