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打卡第二十八天:无聊思归的县令
东郊 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清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跼(jú):拘束。
澹(dàn):澄净。
憩(qì):休息。
霭(ǎi):云气,这里作动词,笼罩。
韦应物(737~792),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图片来自网络【译】困守官舍,使我终年地烦闷。漫步郊野,曙光荡涤我的胸襟。
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我的尘念俗情。
斜倚树丛,我休息得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
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
我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觉迫促不宁。
我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
【析】这首诗是大历十四年(779)春,韦应物在鄠(hù)县令任上作。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久困官舍偶尔郊游时,面对充满生命力的美好春光陶然而醉的闲适心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弃官归隐的念头,表现了诗人对官场束缚的厌憎和对自由散淡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是平凡的事物和平常的景色,却蕴涵着无限的诗情画意。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人格和诗风都颇类陶渊明。
【评】
作这首诗的时候,韦应物已经42岁,当了半年的正七品县令。
他当县令的鄠县后来简化为“户县”,现为西安市鄠邑区,唐初属京兆府京兆郡,后属京畿道。看出什么意思了吗?
唐定都长安,鄠县是天子脚下,京城下面的一个县。这县令相当于今天北京市属的一个区长。牛吧!这跟他韦家高门大族不无关系。
不过看看他之前的人生轨迹,这个年龄当这个七品芝麻官,好像又是有辱门风。
天宝九年(750),14岁的韦应物以门荫补右千牛。15岁,即在“三卫”为玄宗侍卫。后改羽林仓曹,正八品下。
所以,就升官来说,他是不快的。固然与安史之乱有关,也跟他少年轻狂后的“从良”有莫大关系。
韦应物是这样说自己的,“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这是一个什么形象呢?官二代、富二代,这些都弱爆了,就是一个顶尖豪门的二世祖。锦衣玉食不说,偷鸡摸狗的事是不屑做的。横行霸道,赌个骰子,偷个美姬,那才对得起自己的家世资本。可谓是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的。因为他是正儿八经的皇帝老儿身边人。
但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唐玄宗崩驾,失去了靠山的韦应物落魄不堪,狐朋狗友,酒肉朋友早就都不见了。
这时,他就突然开悟了,浪子回头,还像开挂了一样,脱胎换骨。从大字不识几个,到成为朝野闻名的大诗人。
这些人生经历,大起大落,使韦应物生发出世隐居的思想是当然的了。何况40岁的他死了朝夕相处20年的夫人,所以发呆了两年后才当了这个户县县令。
作这首诗的当年7月,43岁的韦应物又说身体不舒服,回家了。回家了!
而一直闲居了近两年再重新出来做官的韦应物,还居然提了半级,45岁成了从六品上。而且后两年又开挂了,一年提一大级,47岁任滁州刺史,正四品下。
他做官时呢?就老想着辞职不干,不过最终也没有隐居成,54岁罢了苏州刺史,闲居寺庙,半载左右就去了,享年55岁。
看看韦应物的人生,有意思吧。所以他的心理是相当的矛盾。本来就有一颗自由的心,虽然有了使命责任意识,但就是矛盾!这就不难理解他的诗作了。他只是向往!很是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