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兴趣班上了一段时间不想上了,该怎么办?
当你给孩子报了一个兴趣班,他学了两三个月了,突然有一天跟你说“妈妈,我不想再去那个兴趣班了”,这时候你怎么办呢?可能很多家长会说“学一样东西就要让他坚持学下去并且学好,这主要是在培养孩子坚持的品质,吃苦耐劳的性格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能遇到一点困难动不动就放弃呢?”“孩子不懂事,家长还能不懂吗?每个孩子总归是不想学任何东西的,家长必须得逼他一把,不然以后如何成材、如何培养坚韧的品性,还怎么在复杂的社会中混……
首先良好品质并不是靠吃苦耐劳一味地盲目坚持习得的,其次我们先别急着强迫或责骂,我们先来帮助孩子找到症结在哪里,帮他整理下头绪,这样做呢也是在教他一种思维方法,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处理。
你先问问孩子,”为什么呢,是什么让你觉得不舒服,不想上课呢?“有时候孩子回答不上来,你就要用平时观察到的细节,是哪一次上课回来就消沉了,是哪一项作业总是完不成,还是上哪个老师的课总是不乐意,再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问题。
孩子有可能因为不适应某个老师的上课风格,或是在班里跟小朋友发生冲突,或是觉得任务太难受到挫折,都有可能产生回避的想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支持孩子坚持下去,是孩子学习的外部动机,你还要促进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因为如果孩子学习有内在动机,他是出于内心的需要而做这件事,他对学习的热爱就不会消失。
内在动机是怎么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论就是答案。他们认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如果这三样得到满足,内在动机就提高了。
归属感,也叫关系需求,指人感觉到自己与别人有关联,在意别人,也希望受到别人在意,体验到来自其他人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无论结果如何,都能感受到你的爱、尊重和接纳。要是孩子学一样东西,学得好,你就又夸又奖励,学得不好,你就嫌弃责骂,那么他对这种兴趣班肯定提不起兴趣。
自主感,就是让孩子感到这件事可以由自己决定。选择兴趣班之前,就跟孩子讨论。但是,给孩子多一些的自主感,并不是说由着孩子,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有可以选择决定的感觉。
我举个例子,练琴是一件枯燥的事,孩子如果闹着不想练。我们首先得接纳他的情绪,跟他说:“练琴的确不好玩,你觉得没意思是吗?”让孩子感觉到我们是理解他的。
然后,我们要跟他解释为什么必须练琴,反复、重复的练习是挑战自己技能的坎,是获得经验智力的必经之路。我们让他了解练琴的重要性,理解世界上的道理。最后,我们最好会给他一点选择权,可以先吃饭再练琴,或者练完琴再吃饭。有了选择,这个任务就没那么讨厌了。
胜任感,至关重要,是指人们相信自己能胜任一件事情,认为自己“能做到”。当我们惊讶地对他说“这么难你也会”时,这时候 他就获得了一种胜任感,觉得“我好厉害啊,都让妈妈感到吃惊了呢”,由此孩子会感到有成就感,孩子和大人一样,对一样东西能力越高,就会越感兴趣。
可是你知道的,学习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瓶颈。有时候孩子就是没办法完成一项任务,信心受到打击,所以沮丧。那你“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不是让你出手揍孩子,是让你出手帮助他,帮他把困难拆解,拆到孩子能完成的颗粒一点点提高。
比如说,孩子说不想学琴了,你了解后发现,是因为有一首曲子怎么都弹不好,影响孩子的信心。那么你可以请孩子一句一句地练,练熟一句再进行下一句。一句都练不下来怎么办?把这一句再拆成左右手,先分开,再合练。当孩子攻克一个小的困难,就会重建信心,再去面对大的困难。再然后呢,在安排练习时间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追求时间长度。同一首曲子,你一周练一次,一次练一整天,就不如一周内每天练一次,一次半小时。小批量的持续练习最能加深记忆。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的优势,是经过脑科学反复证明的铁律,它和人的记忆系统的特点有关。教孩子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用权威解决,要想孩子好,我们做家长的也需要努力学习来帮助孩子。
最后别忘了及时给孩子具体的反馈,让孩子知道自己哪儿学得好,哪儿学得不好,便于孩子调整策略。
当然了,如果坚持到孩子和你都非常痛苦,孩子一直提不起兴趣,放弃也什么没关系,毕竟世界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有那么多领域可以开拓探索。你也不用担心前面的学费白花、精力白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也能培养孩子以后做选择时的谨慎态度,以及在坚持与放弃间如何更好地去权衡。
最后我想说,我们养孩子,要面向未来,看得远一点。要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未来世界的人,知识技能兴趣班只是成长大树上的一个枝桠,好奇、毅力、共情、自主、创造等等品格和能力,才是大树的根。
感谢大家耐心地看完本篇,在经过了1000多本书的学习洗礼后,终于鼓起勇气试试做日更,希望每一天都能与大家分享我的读书心得,生活感悟,这同时也是自我思想梳理的一个过程,还请多多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