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深探初试牛刀之总结

我在“文渊初探”里的读与得

2018-08-27  本文已影响149人  离群的羊

我们的文渊初探是一个读书与写作的学习交流群。

从目前的学习内容来看,书主要以古典文学的书籍为主,先生带领我们先从鲁迅的作品切入,因为从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鲁迅先生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大家,拜读他的作品,能让我们从习以为常的现代文阅读转入到很少接触的文言文阅读中,有一个很好的适应过程,这可谓是我们的涛先生用心良苦之处。然后从四大名著到《史记》,到《诗经》,再到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的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都有代表性地学习阅读。一路走来,真的是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我死死地拽着小伙伴们的衣角,厚着脸皮,咬着牙,连滚带爬,被碰得焦头烂额,也不愿松手,因为我想留在这里继续学习。仅是高中毕业的我,能侥幸混进这样一个高规格的学习群,心里始终有着一种八戒独自寻得美食般的窃喜。

寻找文学根源,从根源处学习写作方法,是涛先生极力主张的一个重要的写作观点。一开始,我还感到有点迷茫,因为古文我大多都读不懂,更谈不上学习其写作方法。但是随着课程逐渐地深入,以及先生耐心地讲解,并且自己也向其他优秀的小伙们不断地学习,我才日益有点恍然所悟的感觉。原来,许多现代文的创作,甚至是现代一些著名大家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古代文学经典的浸润,从他们的作品中,总能够找到一些古典文学的影子。特别是在假期中我读了莫言的《生死疲劳》以后,我更觉得涛先生的观点是那样的正确。

结合上一阶段的学习以及假期中的读书体会,我总结出我的读书心得如下:

一、从古典文化中吸取精髓,在正心、做人方面受益匪浅。

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儒家观点长期以来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普通的学习者,我说不出更高深的认识,只是在读到有关儒家的学说以后,对于某些观点,我感觉很受用,很愿意去接受、去学习它们。

中国百姓常说的一句俗语:心正不怕影子斜。心乃是一个人的根本之处,心正了,做事就会经得起考验。我所说的正心,其实也是这个目的,正心,在于做好一个人的根本,在自己的内心中填充正能量,用我们祖先最原始、最纯净的观点来点拨自己,浸润心灵,感化全身。从而做到心净,心净才能眼亮,眼亮才不会走错路。

太多的道理我说不出来,我还没有读够那么多的书,单就《大学》、《中庸》、《论语》就能让我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小到君子慎独;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大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等等,这些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立于天地间堂堂正正的人。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这一句话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人生规划。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学宝库中,极需要我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去学习知识,创新、进取,不但自身品德兼修,还应该将这些好的东西发扬光大。再引用一下《中庸》中的观点来讲,诚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也许很好的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才算是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了吧。

正心,做人,应该是每个怀着写作梦想者的根本所在吧。我觉得唯有正好心、做好人,才能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长远,即便是将来我们不再写作了,那我们也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坦荡。

二、多读多思,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分析问题,从而在写作上提炼出自己最想表达的观点。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前车之鉴,如何能冷静、客观地去分析这么多的历史事件,从中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并且还能像司马迁那样气定神闲地评判上一句“太史公曰”,丰厚的文化底蕴或许能助我们一臂之力。

至少,目前我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我才刚刚站到书山之下。涛先生假期里组织了一次写作游戏,我原本胸有成竹地报名参加,可游戏刚开始的前几天里,我就蔫儿了。原因是我读了莫言的《生死疲劳》以后,内心产生了太大的失落,失落来源于我的胸无点墨。本心思,我想在这次游戏中以写小说为主,反应一些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反常的事情,可读了莫言的作品以后,我简直是无从下笔了,敲了一堆的字,感觉都是费话,主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可我思来想去,也提炼不出那个我认为是最想要表达的点。一会儿写到东,一会儿又写到西,一会儿想写南,一会儿又想写北,总是射不中靶心。于是,我在想,为什么会是这样?再回头去读一遍《生死疲劳》,我发现,那些看似不经意间堆积起来的文字,其实涵盖着许许多多的东西。有四大名著的影子,有《史记》的影子,有太多太多我根本就不知道出处的文学典籍的折射。以我一个离文学门槛还有十万八千里的写作小白的身份来分析,莫言先生一定是读了大量的文学典籍,他从中吸收了充沛的精神食粮,让他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分析起问题来够精,够准,以致写出来的东西能让大家一目了然。莫言写小说看着象说平常话一样,可读后总能让人深有意会的开怀一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呀!

所以,我自己觉得,唯有多读经典,善于思考,才能增加自己内心的文化底蕴,才能有着一种站在巨人肩头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冷静客观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一针见血地表达出自己最想要述说的目的。

三、在经典文学中学习语言描写。

先生一直教导我们从经典中学习写作方法,我对此观点赞同不已。单就从语言描写来说,我发现许多文言文中的句子读起来是那样的美妙,让我不由自主的就会大声朗读起来。比如说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其中饱含的切切深情不禁让我唇动声出。又如苏轼的《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如此的美景佳句怎能不让我开怀的朗诵一番。这只不过是略见一斑,《诗经》、《楚辞》、四书、《史记》、唐宋八大家著作、四大名著、曾国藩的经史杂钞,这些先生给出的书单,都在等待着我去一一拜读。

其实,莫言作品的语言很多就流露着古典文学语言的痕迹。莫言作品中的语言,读起来非常上口,时而排比,时而对仗,还有一个很吸引人的特点,那就是他有许多很押韵的句子。这种语言形式的创作,会展现出一种朗朗上口的效果,让人愿意去读。语言就像我们写作主题的一件外衣,不需华丽,只需得体又大方,只一读就知道,我想,我愿意去读这样的文章。

四、细心观察在写作业中份量极重。

又得从莫言的作品说起,这个是我假期中放羊期间的阅读。读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队长一边吃着高粱面饼子,一边去敲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就这几步远距离,作者对队长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可谓是细腻到极致。读后,那个鼓着腮帮子披着夹袄的生产队长的形象,立马就会浮现在眼前。我想,这种细节描写与平日里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完全分不开的,没有动着心思的认真察看,根本写不出如此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还有《生死疲劳》中对驴、牛、猪、狗、猴子的各种描写,处处都印着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些事物认真细致观察的痕迹。

莫言的作品里象这样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很多,这种小小的细节描写毫无疑问地会带给读者一种亲切的真实感。而好的作品正是来源于现实,透露着真实,脱离了实际生活的作品,就等于是失去了根基,少了亲切感。

学习还在继续,总结也只是暂时的,以我目前的学习,仅能认识到这个程度了。我期待着在文渊初探里,和大家一起能有更多总结的机会,不光在写作上,还在正心上,做人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