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与独立思考
记得有一次陪女儿画画,我告诉女儿应该怎样顺着画画本上的线条去涂色,女儿妈妈说,别指导她束缚她的想象力,让她自己画。还有一次跟女儿玩电子琴,我按旋律弹了小白菜,让女儿试着也弹,女儿妈妈也说,别管她,让她自己摸索。。。
似乎,现有的东西都会束缚小孩子的想象力一样,难道,在空白的纸上书写的的东西就是创造吗?
今天读到一下一段话,算是给自己找到了逻辑上的论据。
为什么明明大家都可以站到巨人肩膀之上,可最终绝大多数人都活在巨人脚趾之下呢?
最佳解释就是,绝大多数人在起初的时候过早放弃了事实上是最佳的策略:盲从 。过早独立思考虽然也许是好事,但更可能是坏事 —— 因为独立思考本身并没有多少价值,建立在见多识广上的独立思考才真正有效,可问题在于早期的时候就是见识少啊!在很局限的见识基础上再怎么独立思考依然是坐井观天。
盲从策略的实施,对成年人来说尤为不易,因为在此之前你已经为独立思考奋斗了很久,现在竟然要退回去,颇有些难堪。这里就需要一个很小的技巧,或者可以被称为 “花招”:你可以独立思考,但你只能把随后的行动只落实在纸面上 —— 也就是说,你可以用一个专门的本子记录你的独立思考,但在行动上,依然保持盲从。
如果是直接反驳的话,难免又要惹得不开心,对方不一定乐于听自己“说教”,怎么办?其实自己是不想说教的,可是每句话到了对方耳朵里,因为都是“听着有道理但自己就是不知道”的这种话,心里难免不舒服。就像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一样,新版本上的软件放到老版本上就是运转不动。。。我也希望对方升级啊,也希望对方自己心底里就“想升级”啊,可是任何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生活中的交流难免需要“兼容”,需要自己用更委婉的语气和用词去分块儿解释概念,并最终告知自己观念的依据是什么。
七年就是一辈子,七年之痒不是没有道理,一辈子过来了,新的一辈子又是不变的生活,不变的价值观,想想都是腻歪的。就像小霸王游戏机,玩个七年还想继续玩吗?肯定是想换更高级的游戏去体验吧?这不是道德问题,是人性的底层需求。所以大家都要升级,一个升级后可以帮助对方升级,价值观和世界观都能逐步变强,生活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都会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