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让成长的自我带领我们成长(四)

2020-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笋鸦深剖

生活中,当我们看完某本书,

或是读完某篇文章之后,

我们往往都会有一定的启示或是对未来的展望。

面对这份美好的期待,我们也认真的做过思考,

但也有一部分人即便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依然对于自己的现状无动于衷,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心灵成长六个定律

定律五: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

在我们学习或是经历过某个事件后,面对某种改变的启示,我们会感觉好像看到了一条阳光大道,这条道路清晰的铺在我们眼前,我们只需要勇敢的走下去就可以抵达幸福与快乐,但往往能够摆脱现状的人却是少数。

当我们看到针对自身情况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向幸福快乐人生的可能性,但这份可能性也会让我们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我们在心理上会抗拒它,在本能上会想着保持原样,于是我们宁愿继续忍受现状,也不愿意去改变。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是因为所谓的“积习难改”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实则不然,这其中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心中的惰性,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控制感。

什么是习惯?

习惯其实就意味着,我们看见开头,就可以隐隐看到结尾。不管结尾是好是坏,只要能够预见到就好。这份预见的感觉,这种习惯的支撑,其实就在默默满足我们心中的控制感。

我们惧怕的真的是过程中或是失败后的痛苦吗?

其实我们最惧怕的并非痛苦,而是无法预测的痛苦。如果痛苦能够被我们预见到,那么从心理上来说,这份能够被预见的痛苦就远远没有那么可怕了。就像懵懂少年因为无法预知之后的结局而一直迟迟不肯向心仪的女孩子表达情愫,最终选择保持原状。

而我们经常放在嘴边的像是“我之前就预料到事情会这么发生”“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等话语,其实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预见能力,而将事情主动向自己预料的方向推动的产物。

而这种自我实现的语言,我们可以理解为:当你预见了到了幸福和快乐,你就会把事情向幸福和快乐的方向推动,如果你预见到了不幸和悲哀,你就会把事情向不幸和悲哀的方向推动。

虽然我们常常会把事件的成败或是好坏归罪于外界因素以及其他人的影响,但实际上我们自己人生的结局,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自己主动推动的结果。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存在基于我们过去有限的人生经验——尤其是童年时的人生经验而推论出的一些大结论,并在潜意识的影响下将这些大结论延伸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更关键的是,我们一旦发现事情偏离了结论的前进方向,我们便会下意识的将其努力拉回,而这些大结论,就是我们自我实现的预言。

也正因为如此,人生很容易成为一种强迫性的重复,当在童年拥有幸福和快乐,以后便会将内心积极与乐观的预言进行重复;童年遭遇了悲伤,以后也会让悲伤与不幸进行持续。

为什么人们主动将悲伤与不幸进行持续呢?

其实是因为“主动伤害自己,就不怕被伤害了”,我们自己主动制造的痛苦,比起突如其来的痛苦,疼痛的程度要更低一些,也更容易承受,基于可能会面临的位置伤害的自我保护,我们往往会去选择已知的、自行制造的痛苦。

其实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些所谓的自我预言,都是一个人内在关系的对话,而这内在关系的核心就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童年时与重要的亲人的关系中所形成的一些结论性的东西。

就好像一个人屡遭抛弃,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形成自暴自弃的自我预言,相反,如果是得到了亲人的爱与认同,那么他的心中就会形成积极阳光的自我预言,在长大之后也会坚信自己能够赢得别人的爱与肯定。

作者:徐鸣皓   这是我的第十二篇日更原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