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投资界:背后的“黑幕”是否了解
实际上,电影发行的方式不止保底发行一种。正如商品需要经销管道一样,电影发行对于电影的意义至关重要。近几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影发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近几年,电影发行有哪些新的趋势?又存在着哪些“黑幕”呢?
解惑:电影发行是什么?

狭义的电影产业包括制作、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所谓电影发行,指的是影片的出售和租赁活动,是电影发行公司的业务。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电影发行的环节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回收电影投资成本,获取收入和利润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的常规发行方式主要有四种:分账发行、买断发行、保底发行和雇佣发行。
其中,分账发行指的是发行部门与放映部门对于电影票房收入或影片租价而发生的经济核算方式和分配比例。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发行部门与放映部门之间的分成比例是以5:5分成,但也有4:6,4.5:5.5等分账方式。在中国放映的好莱坞大片,多数都是分账大片。
所谓买断发行,指的是发行公司以一定价格买断影片在中国市场的放映权。买断发行的影片,一般是多国别、多体裁、多样式的进口影片,被圈内称作“批片”。国产片同样有采用买断发行形式的,《泰囧》就是由光线传媒以3000万买断发行的电影。
保底发行,一般由发行方对影片进行市场预估,制定一个保底金额。即使影片的票房没有达到保底数额,发行方也会按照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如果票房超过了保底数额,发行方将拿到更高的分账比例。去年上映的《美人鱼》、《盗墓笔记》、《绝地逃亡》等片,都采用了这种发行模式。
雇佣发行,指的是雇佣有实力的发行团队,并支付代理发行费,由该团队对影片发行进行操作,这是国产小成本影片惯常采用的发行模式。据业内人士透露,一般国产小片的代理发行费在20万-100万不等,具体价格依影片而定。

回顾:建国以来中国电影发行模式的变迁
从新中国诞生至今,中国电影走过了68个春秋。在这60余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电影发行业也日渐成熟。回顾建国以来中国电影发行模式和发行主体的变迁,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电影发行业的发展轨迹——
建国初期,中国采用的是前苏联电影业的经营体制,从制片、发行、放映都采取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的经营形式。从建国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影发行放映体制一直沿袭着这种“统购统销”+“层级发行”的发行模式。
具体来说,在电影发行上,建立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各省、市建立发行机构,制订了发行放映经营管理的各种制度。电影产品一经完成,即交由中影公司按规定价格一次性买断电影,然后再由中影公司分别按照省、市、县这样的行政层级的发行公司发行到各家电影院。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到来,中国的电影发行模式也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1993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终于下发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被业内称之为“3号文件”。“3号文件”的出台,改变了中影一家独大的局面。自此,电影制片厂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影片直接销售给各省级发行公司,通过省级发行公司向下发行,但外国影片的进口和发行仍由中影公司独家经营。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间,国家广电部电影事业管理局推进了一系列的电影体制改革措施。1994年,广电总局提出,中影每年可以以分账方式进口发行十部优秀海外影片,确立了分账发行的新模式。2002年,广电总局把院线制改革提上日程,促进了电影终端市场的日渐成熟。2003年,华夏电影公司成立,成为继中影之后又一家具有进口影片发行权的公司。同年,中影集团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国电影发行业正式步入数字化新时代。

伴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电影发行市场的资本准入门槛也在逐步放开。1996年,随着《电影管理条例》的颁布,我国非公有资本被正式获准进入中国电影发行市场,华谊、新画面等民营电影公司开始介入到电影发行之中。2003年,广电总局出台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提到“鼓励国有、非国有影视文化单位成立专营国产影片发行公司”,彻底向国内民营资本敞开了电影发行市场的大门。

在2005年,随着CEPA在我国内地得到进一步深入以后,香港电影发行公司也开始在我国内地的电影发行市场中崭露头角。自此,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港资在我国的电影发行市场开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分析:中国的电影发行模式有什么新变化?
近几年,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电影发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文创资讯认为,中国的电影发行业出现了三个新的趋势——
1、互联网发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几年,互联网对电影行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尤其在观影排片、购票选座方面,已经很难脱离互联网。2015年,国产电影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在线票务平台参与发行的影片已经占到了9部。而在今年春节档的购票方式中,线上购票占比为78.2%,远远超过了线下购票。
互联网时代的在线选座,甚至可以造成“倒逼排片”的效果。一部电影通过预售和提前“占座”,可以让影院提前感知到市场热度,让观众的需求直接反馈给影院经理,影响排片甚至决定排片。2014年上映的《心花路放》因超低价的票补,还未上映就收割了1亿预售票房,锁定了上映后的先发优势。

更大胆的尝试是,互联网发行和传统院线发行同步。2015年,爱奇艺与导演王晶宣布拍摄6部电影,计划全部由电影院和视频网站同步上映。此外影投人,loukai5159在院线发行困难的独立电影、小众艺术电影,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发行获得更多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