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吼叫,让孩子自动自发成长 4自动自发的核心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培养孩子自动自发的两个核心。这个孩子的行为表现而言呢,我把今天的孩子分成三种。第一种你怎么管都没有,你怎么说的了,他没办法,他就是不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
第二种我们每次都要人管,有人说有人监督,有人提醒一个条件满足,我才把自己的事情在做的事情做好。比如说老师表扬我才好好学习,老师在后面站着我才认真上自习。爸爸妈妈提醒我才。主动完成作业。这两种孩子呢从今天中国孩子表现的主流,第三种孩子的表现就是你不用管,不用说他自动自发,不用提醒,不用监督,不用约束,他都能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的妥妥当当。
比如说第一节课案例当中的女儿,爸爸妈妈没有怎么管他,但是他却考上了清华。黄土高坡其实也有很多一字不识的老大爷,孩子教育也非常成功,他们凭什么把孩子教育好,他们不是管的多。而是管得少,要想培养真正孩子,自动自发,我们就必须明白一件事儿,孩子做的所有的每件事情都必须来自于孩子该做以及他自己本身的主观意愿或者叫自愿。
一个孩子在爸爸妈妈的监督一下监控下或者严格的规定下,或者是这种各种管制强制下不玩手机,这不叫真的不玩手机。一个孩子可以玩手机。他选择了不玩手机,也就是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且也把自己该做执行,持续的做好了,每次都能做好。那么这叫真正的自动自发。
就像一个人抽烟。如果国家法律规定抽烟罚款或者不允许抽烟,他也买不到香烟,这种情况下都不抽烟,并不是真正的自律性的。不抽烟。或者叫不是真正的自动自发的不抽烟,而是一种被迫或者无奈的选择,叫生存策略。一旦有条件可以抽烟的时候,他会把自己抽死。
只有当一个人可以选择抽烟,可以选择不抽。也就是当一个人有选择抽烟和不抽烟的权利的时候,那么他主动选择了不抽烟,这才叫真正的自动自发的不抽烟。所以我们得明白一件事儿,自动自发或者是自律的前提是什么?他得要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动自发或者自律的前提是,他得要有自主的权利。我重复一遍,这句话非常重要。
自由带来致命自由,才会带来自动自发还是先有选择的权利,再有选择的能力,先有选择的权利。再有选择的能力,我们平台上还有一堂非常棒的课程,就要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建议大家听一下,是我们科雯文老师主讲的,我们自己也好好的回忆一下,想象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感觉最舒服,就是没有人限制我们的时候,对吗?
我们都不太愿意接受,甚至会非常反感来自于他人对我们行为层面的约束,或者是他人对我们的改造。而我们却如此的热衷于去。改造和约束别人。要想培养孩子自动自发,大家得抓住自动自发的第一个核心,把行为交给孩子。他怎么做是他的事儿,他要有对自己行为进行选择的权利。纵观古今中外,凡是那些成长过程当中拥有自由成长空间。
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并且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孩子,都活成了人生的影响。把行为层面选择权交给孩子的理由很简单,第一,成长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没有体验,没有精力就没有成长。这个体验包括正确的行为或者是错误的常识。很多家长自以为是的安排,自以为正确的安排。
于是呢就铺满了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所有的道路,也就是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所有的经历说的是父母自以为安排他反正就于是全部给他安排你。是能干什么你不能干什么。你在我的允许下,我允许你干什么,我不允许你干什么,你干什么划算,干什么不划算。孩子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和空间可言,剥夺孩子的体验权,就等于剥夺孩子的成长权。
成长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我们不能因为害怕结果不好或者是害怕得到错误的结果而拒绝让孩子去体验创造的过程。比如说。你告诉孩子一万遍,热锅烫手都没有孩子自己体验一次来的更加真实。我们再来学习群里学习的第一个核心。
不是每次都要考好成绩,成绩他只是一个结果,而是要培养孩子正确对待考的好的成绩和考得不好成绩的态度。也就是说。如果家长过度关注学习,结果,不允许孩子有坏的结果,或者不允许孩子考得不好,那么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好的结果。一个孩子只有在被允许考好和允许考不好的时候。
他才会真正的爱上学习,或者是他考好考不考他的爸爸妈妈或者他的监护人,他的父母都不会因为他成绩好坏而指责或者是批评他的时候,他考的好,考的不好,他的父母都接受他的时候,他才能够有能力正确的对待学习,他才能发展出学习正确的态度,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谁能保证谁的人生总是一帆风顺呢?在考得好好,考的不好的这些结果的过程当中,我们培养出孩子正确的对待考好和考不好的态度。那么这个过程才是。孩子学习的过程,我们永远没有办法保证孩子每一次都会有好的结果。但我们可以培养出孩子对待这个世间万物正确的态度。
态度一对,一切结果都对。把行为交给孩子的第二个理由,一个人格和尊严被充分尊重,孩子才有可能建立起健康独立的自我。一个人的行为,在合理、合法、合情的范围下,是自己的主观意志的趋势,而做出符合自己意志或者是意愿的选择。
我们所谓的人的主权,或者叫人权,或者叫尊严,每个人在合理合法合情的范围下都有自己的行为的自由。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享受的最基本的人格的尊重或者是自身的权利。只要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都应该把行为的选择权交给他。尊重人权应该从家长做起,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父母,就随意践踏孩子的尊严和人权。
孩子只是借你的身体来的,这个世界上,他是天地万物之精灵,生孩子是自然规律,而并非你个人努力。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我们都拥有平等的人权和被尊重的需要。我们既不能因为孩子而牺牲了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同样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人权和尊严。比如我们曾经讲过一个案例,一个孩子找妈妈要钱的时候,理直气壮,一副自以为是,以为父母欠他钱的样子。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让孩子明白,我们有养你的义务,没错,不代表你在获得父母辛苦劳动成果的时候,可以不顾及我的感受。你找妈妈要钱,是不是得让我舒服一点的?如果家长对这件事情没有态度,或者是没有通过正确的沟通。
去表达你的态度,那就代表着从前是告诉孩子,你可以不尊重爸爸妈妈,你可以不尊重我们,你可以不尊重父母,我们的尊严和人格是廉价的。这就类似于一个妈妈不自我成长,不好好学习,不追求自己未来的人生和价值。而告诉孩子,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活不下去了。这样的逻辑它其实是一样一样的。
我们得让孩子明白,我们爱你。没错,但同时也需要你的尊重,你不能因为这样的妈妈爱你就不对爸爸妈妈尊重。我们不能因为爱孩子就随意牺牲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也不能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父母,就随意践踏孩子的人权和尊严。一个被充分尊重下长大的孩子,长大之后才懂得尊重别人。
一个孩子内心真正的修养,一个孩子对世间万物真正的敬畏之心来自于他从小成长过程当中,他有没有被自己的父母尊重。教养不单单是一个人的行为,更是来自于一个人内心的敬畏和修养。而这种内心的敬畏和修养来自于他成长过程当中。
他最重要的那个人,也就是他的爸爸妈妈曾经是如何对待他的。你的朋友老王来到你家,你的孩子没有有礼貌的打个招呼。说,黄叔叔你好。可是这一次你发现孩子没有叫,反而显得非常不尊重,显得一点修养都没有。你反手给孩子一巴掌,平时我怎么教你的,快叫王叔叔。孩子迫于你的威力,硬着头皮叫了王叔叔你好,家长朋友们,你怎么能保证你的孩子。在你的巴掌下,对王叔叔的礼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你用不尊重孩子的方式去教导孩子,尊重别人,你是不是觉得很可笑呢?如果你把自动自发学会了,你可能会这样和孩子沟通,而是你在爸爸心中一直是个很有教养的人来。可是今天王叔叔来我们家,爸爸去发现你没有打招呼,你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呢?你能这么沟通,不管什么原因,其实已经不太重要了。听懂了没有,事情发生,先不要去指责孩子的行为,不要去漠视孩子的人格,不要去践踏他的尊严,我们把权力的选择,把打不打招呼的选择交给孩子。当你这么去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他的尊严和人权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他是一个被尊重的人,他才会发自内心的懂得尊重别人。靶行为必须交给孩子。
第三个理由,人类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其背后的需求和动力。我们要看到对方的需求和动机,而不是否定值的挑剔控制,评判对方的行为。行为是看得见的,而行为背后的需求我们是看不见的,所以我们要需要更多的智慧看见并满足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那些看不见的需求的部分。
我们常见的做法就是看见某些行为,就针对某些行为层面对对方进行挑剔、指责、评判或者要求限制。这叫那壶不开提哪壶。我就要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举例,比如说一个孩子打游戏,我们就说他不上进,然后强迫他去做作业。大宝跟二宝小小的打了一下,冲突了一下大宝第二把动手了一下,于是就说。你不是个好哥哥。
最近老公经常喝酒,就说他不负责任,说喝酒有什么好喝的,然后不允许老公或者限制他喝酒,你没发现吗?我们只看到了什么层面,行为层面。甚至看到行为层面的,看不到行为背后需求和动机的,并且试图去解决问题,改变对方行为的。最后我们发现问题不大,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制造了更多的问题。
我在浙江讲课的时候,曾经遇到过这么一对妇女,女儿从高中开始,每周末回家就躺着睡大觉,说自己很累,一直持续到大2 ,还是这样。妈妈做餐饮的,平时很忙。每次回来看到孩子这个样子,于是就各种抱怨,各种不如意,各种委屈。我在家里这么累,你回家你不帮帮妈妈,你回家就睡觉,还要妈妈伺候你,妈妈伺候每天吃过客人就已经很累了,还要伺候你。
一个女孩在家天天是人,这样子你不能帮妈妈干点活,你这么懒惰长大可怎么办?以后长大了,谁要你,你这可怎么嫁人了,你你上学哪有那么累啊,妈妈一天工作才累啊之类的话,妈妈供你上学,你就帮妈妈干活试试看。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起床了不许睡觉了。你发现有没有家长这些语言变成了跟孩子沟通了家常便饭,孩子很痛苦,妈妈也觉得非常的委屈。
在现场课程咨询互动演练的环节,我把这个案例拿出来,做了一个简单的示范。我扮演了一下孩子的妈妈,对他说了一段话,我说女儿呢一回家就看到你睡觉,爸妈就知道你肯定很累了吧。上学可真是不容易啊,何况像你这么认真的,孩子看你这样妈妈事情又心疼又行为,心疼的是你身体内了。欣慰的是,你学习总是那么积极认真。
只有认真学习的孩子合理,我怎么就生出你这么一个爱好学习,主动学习的女儿好女儿呢?你想睡就多睡一会儿,中午把饭给你做好。到时候我再来叫你各位,如果你是孩子,听完爸爸,听完妈妈讲这样的话,你想想看孩子什么感觉。在现场的女儿听完妈妈也就是我扮演的妈妈。讲完了这一句话,他很快进入了情景。泪流满面,嚎啕大哭。他说这是我这几年以来最想从妈妈可以听到的话。我在学校很认真,很努力,很付出。我就是希望妈妈看见,可是妈妈看不见,于是我就去提醒他,怎么提醒,又不能直接说我很累,于是许多装睡装成很累的样子。
一装就装了快5年。而妈妈却看不见,只看到我睡觉的行为。在这个案例当中,看见的行为是他睡觉懒惰的这个行为习惯看不见的是他的情绪,他需要被看见,被理解,需要被关爱,需要被认同。他的努力付出,他的认真负责,以及他学习方面的不容易,他都需要看见,他需要说一看见需要爸爸,需要妈妈,而我们一直看不见他就会一直有坏习惯。
而我们过去一直给他讲道理,讲说教,对吧?让他要勤快,不许乱动,不要睡懒觉。这都停留在行为层面,要解决看得见的行为,我们需要解决和满足看不见的行为背后的需求。所以把行为交个孩子。
第三个核心原因就是因为行为背后都有需求的家长必须具备看见需求并且满足需求的能力,看见避免他们租孩子内在需求才是改变还是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各位家长,我们想要把孩子教育好,需要有一双慧眼,能看见孩子内心的需求。比如说。你说怎么考这么一点,他说已经不错了,我同桌才考30分。这背后有没有需求,他一回家就开始抱怨啊,今天老师神经病。啊,不值这么多作业。那这背后有没有需求,看似是抱怨。这背后有没有需求?孩子回家说,我要把学校炸掉,我要把老师打一顿,我要把弟弟打一顿哦,弟弟时候妈妈哥哥欺负我了。
各位,你都得明白这些背后的需求,并且你都得会化解才行啊。你都得会说还在表达正确,你得会引导呀。如果孩子内在需求持续未被满足,那么行为一定会出问题。孩子不同行为有不同的需求,如果彻底把行为交给孩子,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能力。
何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且满足孩子的需求。在后面课程里面,我都会给大家详细的讲解。当然也希望也可以参加我的现场课程。我们更加深入的去探讨和学习。其实我给大家分享智能算法的第一个核心法行为交给孩子,原因有3个,其一,成长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控制替代剥夺孩子成长的行为的选择权,就等于剥夺孩子的成长权。第二。
被尊重的孩子才能培养出他健康的人格。第三,每个行为背后都有需求和动机,我们不能针对行为,而要看清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满足其需求。啊,所以呢当你把需求满足行为自动消失,当然我们讲的需求更多是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
在思考的你可能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了。好的,你说把孩子的行为交给孩子,那怎么保证孩子每次选择都是对的呢?没错,当孩子有行为的选择权之后,他的选择有两种可能。一种选择正确,一种是选择错误,也就是第一种他有可能选择自己该选择的方向。第二种就是他选择了错误的方向。那么如何保证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之后,并且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
那么这就是我们自动自发的第二个核心叫做引导。我们要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强制孩子做出正确的原则。家长要具备引导孩子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三流家长做替代,二流家长和教练,一流加档做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