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儒家思想将人变得中庸,这个说法没有道理,过于片面
文·段宏刚
儒家思想并没有将人变得中庸,相反,它会让人变得如同一位温文尔雅的君子,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和尊敬。那些说儒家思想将人变得中庸的人,完全没有认识到儒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出它的本质。总体来讲,儒家思想是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从古至今,对每一个人在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塑造作用都很大。
可以说,中国人的精神信仰离不开儒家思想的造就。
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外乎就是人们常说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们相辅相成。
“仁”指一个人要有仁爱之心、悲悯意识和博爱情怀。只有如此,才能对得起高级动物的标签。常言道“仁者为人”就是这个道理。
“义”指一个人要有善恶观,做人要有自己的底线,不能见利忘义,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礼”指一个人要懂礼仪、识大体,为人处事要像君子那样谦逊有礼。
“智”指一个人要善于培养自己的智慧和学识,做任何事情时都要做到恰到好处。
“信”指一个人说话做事要有诚信,不能言而无信,说一套做一套。
儒家思想倡导人们要积极入世,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自己拥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之上的,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方可实现。儒家思想的理论,无疑给人们指明了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大路。
“中庸”也是儒家思想的主要道德标准之一,大部分人提起中庸思想相当反感,认为中庸思想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折中思想,人们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会变得油滑世故,八面玲珑。每个人都这样的话,对社会没有任何好处。
若这样理解,无疑是对中庸思想的极大误解。
孔子之孙子思在《论语·庸也》说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意思是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境界,人们缺失它太久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是因为在古代“庸”通“用”,中庸也就是中用,倡导每个人要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待人接物时要保持中正平和的态度,要用自己的智慧去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对任何事物不盲从、不躁动,适可而止,既不强人所难也不固执己见,把任何事情做到皆大欢喜是最好的结果,这也是做人的最高智慧。这种思想无疑是极为中用的。
实际上,中庸思想是对“礼”的行为的阐释,是塑造一个人道德标准的主要依据。
概括来讲,中庸思想是教导人们在为人处事时,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可能,能在已知的环境和条件下,得到最合适、最理想的结果。
因为世上每个人有自私自利之心,如果不用中庸思想来矫正自己,放任私心,那么,人类社会又怎么能保持平衡呢?
因此说,儒家思想,包括中庸思想是古人智慧的精华,能让每个现代人用之不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