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随记 -- 打基础

2020-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雪飞老师

今天一觉睡到6:30,挺好的。吃得好睡得好,是人生的一大福气。

昨天下雨,早上就想出去跑步,结果一直阴沉沉的,下午又想出去,也在雨中,只好在附近逛了一下。8点多的时候,总算看着雨停了,于是出去跑了3.68公里。跑得不多,但浑身热呼呼的,也还不错。今天会继续跑步。很多人建议一周跑3次够了,我的想法是一周5次,双休不跑。但这周前几天跑量太少,所以,这个双休还得跑。

跑步是坚持很多东西的源头。跑步的同时,我坚持新闻播报,坚持和外教练习公共演讲,坚持写作,还坚持了一些小的事情,傻傻的,就坚持做下去,做下去就好了。不要想很多东西,很多东西是需要时间的,没有时间的投入,瞎白扯。

昨天和另一位妈妈说,我看AMC、物理碗竞赛这些东西简直太简单了,等过几年,说不定我转教数学,完美转身,毫无问题。当然,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但另一个层面来讲,小时候的底子还是非常重要。作为浙江省最牛中学出来的学生,底子还是比较厚的。我也奇怪,我们当时学得很轻松,就是上课听课,下课做作业,晚自习有空时,自己再加做点题目,然后就结了。学得很轻松,考试也很顺利。从没有觉得学习是一件多难的事情,也不用补习班,但现在回看孩子们学的东西,好象我们仍旧都会。也有可能毕竟我学到了研究生水平,而AMC、物理碗这种竞赛,只是初高中参与的吧。

其实呢,我只是想说,底子要打扎实,底子不牢的后果,可能要若干年后才看到。比如有孩子初一学完,初二准备申请留学学业基础不牢,然后到了学校就直接微积分BC,看着BC也考了5分了,但数学的底子是不扎实的,当中是有知识断层和欠缺的,在后续学习中就慢慢暴露出来了。再比如,有的学生选课不当,初中只学到初二物理水平,这是中国的第一年物理学习,然后就没有接触过物理,11年级就直接AP 物理了,而AP物理,不仅需要物理基础,同时也需要微积分基础,基础不牢,整个就垮了,最“神奇”的是,孩子们自己并不知道这当中缺了什么,还以为自己对物理是傻白痴,没有天赋。殊不知,再有天赋,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架构,天赋都发挥不出来。所以,有时候就得扎扎实实把基础打扎实了,才能平地起高楼,才能稳步前进。

这又让我想到中国学生去国外读书,所需要打的基础知识。有人说,知识不重要,习惯才重要,然而,有些知识是非学不可的。以上面例子而言,没有了扎实的数理基础,学生们想上好的本科、研究生,后续仍旧会很吃力,尤其是需要重度数理基础的经济、金融以及理工科学习。而另一层面,那些直接去升本升高的学生,如果缺少了人文基础的积累,在文科学习方面,就会很薄弱,昨天有一个曾经的理工牛娃告诉我,课堂里读《了不起的盖茨比》,讨论时,美国学生能想到的点,他就想不到。这很可能就是他人文积累不够深厚的原因,聊着聊着,他坦诚自己书读得少了一点。

我自己的阅读感受是,阅读一定要有人指引一下。我活到这个年纪,看着读书也不少,最少从我父辈开始,就是读书之人,我父亲以前的梦想还是开一家书店,可以想见,他是多么热爱读书的一个人。而我呢,为了在熄灯后继续看一会儿,我是经常打着手电筒看书的。然而,作为理工科女,阅读虽有一点,但多半是囫囵吞枣的,文学素养依旧欠缺得很,当我后来在“得到”听黄昱宁解读文学作品时,我才发现文学这么神奇,这么有趣,“得到”的每部经典文学解读,我一一听来,甚是喜欢。而那,总归是听一听,是好的精神补给,但因为没有直接参与阅读,终究是qian的。

上2个月开始,我开始跟着一个美国教授阅读,这是我最好的阅读体验。当然,教授是重要的,但又是其次的,因为每个短篇小说,我只和教授上一节课,一小时聊不了什么,很快过去了。而教授聊得时候,也是不断提问,以我讲为主,有时候点拨一下。但是就是这个过程,打开了阅读的新天地。因为要上课,所以一定要读,不仅读了,还要去读很多延伸的资料,还要去看人家的点评,我还主动请教授课前给我布置了几个问题,以便我带着问题去读,甚至写一写。这可好,原来阅读里我看不到的点,一下子一点点打开了,太神奇的感受了。一本书越读越厚。阅读直接延展了我的社会认知。

我一直是很单纯的人。以前我不知道。但现在越来越觉得。没经历太多跌荡起伏,生活圈子也很单纯,而阅读里的“社会”、人物们的生活和心理体验,是这么的丰富多彩,每读一本书,都象被邀请走入他们的生活,更多体会了五味人生。

25分钟结束。就写到这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