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写作:关于写不好的思考

2018-06-17  本文已影响0人  璺道斋主

一、

忙完一阵琐事的间隙,忽然发觉书桌已是极乱,在整理书桌的时候翻出一本开学时买的书——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索性此刻尚有闲暇,便打开读了起来。

“躺在医院病床上,我直在思索一个题目《走到人生边上》。一回家,我立即动笔为这篇文章开了一个头。从此我好像着了魔,给这个题目缠住了,想不通又甩不开。”

是啊,有时候文章只能开一个头,至于接下去的内容只能说毫无头绪,那转瞬即逝的灵感如果不能把握好,留下的只是面对一个非常有趣的题目的辗转反侧。缪斯总在轻轻撩拨你之后,隐于无形。要揭开她的面纱就得不断地积累,找出她的踪迹。

“万事开头难”,写作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可以是生活中的体验,也可以是阅读带来的感想。但无论如何,脑袋里必须有点东西,言之有物。

“读书可以帮我思索,可是我这里想通了,那里又堵死了。”

生活中的体验通常是琐碎的、片面的。如果是为了倾诉情感,那么由着自己的性子写也未尝不可。可是面对问题,面对自己没有头绪的东西,要写出东西来,或者说写出新意来,就不得不收集前人的墨迹,加以沉思的研磨。

自己的思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自己的偏见,囿于自己的见识。博观约取才能寻找到更好的角度。与前人为弟子、为诤友、为敌、为师,批判他的观点,揭露他的问题,然后试着解决。如果力有未逮,则诉诸他书、他人。

然而,读书,读来读去,总是有着一股斧凿痕迹。为了写作而读,只会越读越迷糊。相互矛盾的思想、争论不休的见解,许许多多的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自己的迷惑终归得自己解答。别人的答案始终是别人的,只是拿来用,最多只能解决一时之惑,治标不治本。

“真没想到我这一辈子,脑袋里全是想不通的问题。这篇短短的小文章,竟费了我整整两年半的时光。废稿写了一大叠,才写成了4万多字的《自问自答》。”

杨绛先生越写,越感自己的问题越多。都到了人生边上,回头望去,才发现其实并没有解决自己内心的疑惑,只是熟视无睹地拖延、掩盖了。一个小问题,层层牵引出弥漫整个人生的大问题,或许原本只是我们在人生路上不经意间积压的小疑惑而已。不去想,就忘了。

写作不是一件易事,当然如果把写字当作写作而忽略了种种思考,那世上就没有什么更简单的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照抄的是自己心中的思想。

二、

刚读完前言,手机“叮咚”一声伴随着一阵震动,一看是QQ消息,便知此刻闲暇已然结束。此后几日一直有事,加之我拖延成性,《走到人生边上》一书,始终没有读完。可是就这前言,心中也不免产生了许多思考,想写一点感悟之类的东西出来。

可是我写出来的这些东西,如我所言,有着一股只是读书,甚至还是片面读书得到的匠气。没有生活体验所沉淀出的灵性。看着自己搜肠刮肚出的文字,总觉得遗憾和不满。这,也许就是各自写作的废稿之所以多的原因吧?幸好,我是用电脑打字的。

可是,为什么写不好呢?读这书只是一个引子,引出对“读书与写作”的探讨,再读《走到人生边上》也对我的写作主题无甚增益。那么只能是我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了。

读书、写作司空见惯。非要说什么关系的话,读的就是别人写作的成果,写的是给人读的东西。推广一下,读书,就是把外在东西输入的过程。毕竟社会也被称为“一本大书”。那么写作呢?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输出的过程。

输出不符合理想状态,一定是输入和处理出了问题。足以支撑起这个题目的积累不足。

三、

读书与写作很简单吗?甚至简单到根本没有读完一本书,似乎就可以写读后感了。但是这样的文章是有意义的吗?在输入没有达到阈值时强行输出,并没有什么意义,反而是割舍自己的灵感。一个可能完整的东西,被稀释了。“一部令人惊叹的作品”和“许多默默无闻的作品”,相信所有人都认为前者更好。

创造,看重的是质的不同,而非量的堆积。这个不同,这个美妙的“idea”,这个苦苦追求的缪斯,这个灵感,是通过输入和处理得到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字”的排列组合是有限的,我们所惊叹折服的作品都只是这近似无穷中的极小极小一部分,为着我们的时代而解读出的意义。

现代是个声色喧嚣几近让人耳聋目盲的世界。我其实并不缺少输入,我每天都在接受着将不愿读的整本书粉碎之后填补碎片化时间的碎片。我真正缺少的是深度的思考来处理这些东西。

读书是功利与非功利的统一,读了书一定要写文章或者说为了写文章而读书是功利的,是强求的,这样的写作对人生的进步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在这里,读书与写作仅仅是一种工具,读书作为谈资、写作作为敲门砖。

“读书可以帮我思索,可是我这里想通了,那里又堵死了。”

只有靠自己来思考,沿着假设出发去验证。是的,“博观而约取”,只有跳出自身的局限再回到自身,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

“这篇短短的小文章,竟费了我整整两年半的时光。废稿写了一大叠,才写成了4万多字的《自问自答》。”

“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写出来的东西,除非是史迁之为报任安书、王勃之作滕王阁序,否则只能学张衡“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写出来的东西不满意,那就去寻找问题。一点一点的用自己的思想填补灵感所搭设的框架,用越来越多的东西提高作品的价值。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推敲商榷。“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如果不是天才,不得缪斯们得青睐,那只好自己去求索。

人生中至少有一部我需要竭尽全力去书写的东西,那就是我的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