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记两个9岁孩子找我做个案
上半年的某一天,我去东莞一个学习平台带孩子们跳舞,还没进教室,就听见里面嘻嘻哈哈的打闹声了,站在门口一看,孩子们正在大汗淋漓地扭滚成一片……嗯,8-12岁的孩子,20多个。
我倒吸一口凉气:接下来这两个小时,让我们能量大战吧!
本以为会很耗能,但实际整个过程出乎我意料地顺利。
我不断让孩子们觉察自己的想法和念头,发现他们都很在行,甚至有些对情绪的把握,比一些大人还精准。
结束后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居然有两个9岁的孩子要问我问题,他们完全没有隐私概念,说可以同时问,于是我就把他们带到办公室,对着两个孩子,仔细聆听他们的苦恼,聊了1个多小时。
01 我与第一个9岁男孩的咨询过程
这个小帅哥像是一个富家少爷,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他听见我是心理咨询师远远地为我竖起大拇指,他能猜懂别人不想跳舞是因为羞愧,言行举止有家教有修养,很成熟稳重的感觉。
他:果然老师,为什么大人那么愿意玩儿手机啊?
我:可能是因为工作,可能是因为无聊,可能是在逃避困难,可能是缓解压力,可能是跟你在一起太没劲了,可能是……
他:那为什么一玩起来就不理人了呢?
我:你们家谁不理你了?
他低下头小声地说了一句“妈妈”。
我:她不理你你是什么感觉?
他:我很伤心。
我:那你通常怎么办?
他:我只能躲起来偷偷哭一下。
我:跟妈妈表达过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觉么?
他:没有哦。
我:你不说,她怎么知道呢?
他:……嗯,也是。
我:那你愿意回去尝试跟妈妈沟通一下,表达出你内心的感觉,让她了解你么?
他:哦。
他还是那样有修养地答应着我,然而我看他有一丝无奈和委屈出来。
我:你此刻是什么感觉?
他:可是为什么每一次她都说她要工作?!
我:你是不是觉得对妈妈来说,你不如她的工作重要?
他听后,再也忍不住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滑过脸颊。
“是的,我觉得我没有她的工作重要”他委屈地说着。
“好的,我们先静静地哭一会吧。”
我感受到这种孤独无助感,不亚于一个成人。
男孩一看就是乖巧型的,后来我又给他重新梳理了“大人看手机不理孩子的可能性原因”,并建议了“面对妈妈你可以怎么做”后,他很开心地跟我点了点头。
02 关于与另一个9岁男孩的咨询过程
其实这篇文章在课程结束当天就写完了,我分别找了两个小男孩,问他们可否将咨询过程匿名发布出来,他们都说没问题。
只是当我把内容发给第二个男孩的家长看了之后,她的妈妈第一天大约跟我沟通了2个多小时吧,貌似第二天也沟通了很久,她说她还把文章发给家人群里,然后引起家人对文章的不爽。一律不同意发布我与第二个男孩的沟通过程。
我想了一下,很有可能第二个男孩在我面前放松安全,说了太多在家里没有说的真心话,可是当文章一出来,家长看到了另外一个他们没见过的孩子,觉得失真吧。
于是我便同意不发布了。
刚刚看了一下,其实那个咨询过程,我写了大约有1300字,而且内容也是关于“孩子陷在角色的痛苦里、有很多好坏对错、有时会觉得被控制”的,残忍的是,“不可以发这个咨询过程”好像还是有点这样。
不过我尊重他们大人们的决定,毕竟一次个案肯定无法将复杂的生命和家庭模式看清,经过一次个案就用文章定性,也的确会容易有失偏颇。
很感恩这位孩子家长给的反馈,让我更愿意在咨询路上,越来越中立严谨。
03 孩子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这是我第一次为这么小的案主做咨询,我与他们的互动几乎就是对成人案主一样,他们的行为模式也的确跟成人已经差异不大了,不足的是他们的心智模式,超越的是他们身上那份宝贵的勇敢、敞开、真实和满满的爱。
回来路上,我不禁问自己,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有的活泼有力量,有的羞愧躲在角落,有的不能坚持自己的想法,有的讨好妥协装乖巧,有的偏偏跟你对着干,有的站在旁边一言不发看热闹,有的全程参与满身是汗,有的……
就像第一个孩子,他跟我说的那些“我很孤独无聊,觉得自己不重要”是哪来的呢?就像第二个孩子,他义正言辞地说出的那些“大人就应该、大人就必须”又是从哪来的呢?
你如何对孩子,孩子必然就学会了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包括你。
套用一句俗话:爸妈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如果你觉得复印件出了问题,那到底是谁出了问题?
最后,用第二个男孩说的话作为结束——
“爸妈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他们必须要好,不然我们也肯定不会好!”
如果将这句话中的“必须、肯定”换成一个不是如此绝对的词的话,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成立的。
大家好,我是果然,心理咨询师,灵性修行者。感恩生命成长路上,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