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我在悦读】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书目:《诗经密码》作者:刘蟾
我们前边已经说过在迎娶宣姜的时候,卫宣公把太子伋安排去了宋国搞外交,他明知道宣姜是自己的老婆,现在却被老爸抢走了,夺妻之恨,怎么能忍呢?
天下让人最不能忍受就是杀父之仇和夺妻之恨,这都是不共戴天的,可眼下太子即面临的却是父亲夺了自己的妻子,这个父亲还有权利有地位,真要对抗,不说自己有没有能力,至少就会成了人人皆知的不孝子。
这反抗不得,受气不得,夹在中间,真的好难做呀!最终的结果是他放弃了反抗,在旧的道德的约束下,他孝顺老爹,服从国君,接受了这个事实。
《史记》说“更为太子娶她女”,就是说给太子重新娶了一个媳妇,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无论什么时候,在绝对的权势面前如果你没有反抗的资本,且逃无处逃避无处避的时候,那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屈服于现实,要么自裁。即使你学习越王勾践,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当下能做呢也只是屈服。
作为一个男人、一国太子尚且如此,他都没有办法默认了这件事情,宣姜作为一名弱女子就更没有办法了。就算你是个公主,但是出嫁从夫,况且还是联姻,也不过是个工具而已,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幸福算什么呀?所以宣姜的爸爸齐僖公也默认了这个事。
这下宣姜连娘家的靠山都失去了,如果还想活下去也就只能屈服于现实了。
《论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风必偃,意思就是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就跟着倒。如果刮的是好风,必然会有好教化,如果刮的是歪风呢,那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了。
在依靠礼制,依靠人格来治国的周代,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行为,确实能够影响到一个国家的风气习俗,卫宣公作为一个国君这样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卫国后来的民俗风气就开始乱了。
后世评价《卫风》多为靡靡之音,淫乱之声,人们就说这些是从卫宣公之后开始的。
《诗经》中有一篇《氓》,就是老百姓怪罪卫宣公所做的。《毛诗序》在《卫风·氓》的序言中写到:
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仪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古叙其事以风焉。
就是说这首诗是讽刺时事的一首诗,因为卫宣公的时候破坏了礼仪道德,导致礼仪消亡,卫国淫风大盛,男女没有距离互相引诱,等到年老色衰的时候就又互相背弃。所以呢,当时的人们就记录了这个社会现实来讽刺当时的情景。
氓之蚩(chī)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qiān)期,子无良媒。将(qiāng)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guǐ)垣(yuán),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wéi)裳(cháng)。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诗经》“国风”诸篇中相当长的一首诗。这首诗更多的被解释为一首弃妇诗,没有表明具体是否卫宣公时期的作品,但是其中反映的男女自由恋爱结合,而后又被抛弃的事实和《毛诗序》的理解是一致的。
氓就是指一般的老百姓。这首诗是说一个看起来傻乎乎的男子,抱着一一匹布为彩礼,向一个女子求亲,女子答应了。结果嫁过去之后,仅三年的时间,男子就厌烦了,然后女子十分伤心,就开始反思这段婚姻,最终决定离开他回到娘家。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估计就是从此盛行的。
其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一段是全诗的名句,诗人用亲身经历告诫女子说,不要轻易随便就吃桑椹(桑椹代指爱情的果实),也不要和男子轻易就走。男子即使陷入爱情中也是很容易跳出来的,而女子陷入爱河中就很难拔出来,最后就会受伤。这一点在古代绝对的男权社会下实在是习以为常,但在现代女人已经成为半边天的情况下,像马伊琍那样“可以惯着你也可以换了你”的敢爱敢恨的女子更多一些。
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所以姑娘们啊,即使这个社会给了我们一定的自由,但挑选良人还是要谨慎又谨慎啊,毕竟如诗所言,“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爱情对于男人大多只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对于女人则是生命之全部,所以再自由,我们还是比男人们更感性更容易受伤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