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兰的幸福
文/沐恩佳音

01
天刚蒙蒙亮,李梅兰就醒了,睡在她脚头的那只花狸猫,还在打着均匀的呼噜声。
听着外面的鸡叫,远处的狗吠,她翻来覆去再也无法入睡。
“还是起来吧!躺在床上也是腰酸背疼。”李梅兰自言自语着。
她缓缓坐起,用手理了理没剩几根的花白头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李梅兰的动静搅了花狸猫的美梦,它打着哈欠,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使劲抖了抖身子,从床上蹦了下去。
李梅兰打开房门,到水管处洗了一把脸、刷了刷牙,然后缓慢走到大门口,拉开已经看不见几片红色的大铁门,把睡醒的鸡鸭鹅都赶到门外的小河边。
她把院子里的鸡鸭鹅的粪便铲干净,用扫把把角角落落都打扫一遍,最后让院子里的花花草草都喝了口水。
忙活了半天,她依然没有感觉到饿,但早上也是一顿饭,不吃还是像少点儿什么。
于是,李梅兰走进厨房,从案板上拿起一口铝锅,在锅里添上一碗水,放上一个篦子,上面馏一个馒头,放在儿子前几年为她买的电磁炉上,打开电源。
她呆呆地坐在电磁炉前面的一个绿色马扎上,脸上没有一丝表情。
花狸猫踱着小碎步走进厨房,围着李梅兰的右脚转了几圈儿,抬头看着她的眼睛,“喵、喵”叫了两声。
“饿了吧?咱们马上就吃饭。”李梅兰轻轻捋了捋花狸猫的瘦腰,温柔地说。
很快,水开了,馍透了,她把馒头一掰两半,将其中一半撕碎后放在花狸猫的“饭碗里”,将另一半掰开,夹进去一点豆酱准备自己吃。
“老李,在家吗?”邻居王秀英还没有走进院子就开始喊。
“在嘞。老王嫂,你吃过饭啦?”李梅兰赶紧把手里的半块馒头放在案板上,摁着膝盖慢慢站了起来。
“刚做好,还没有吃。咦—我嘞老天爷,还真让我给说对了!我刚才对你大哥说,老李今天肯定和往常一样,连点菜都舍不得炒,只啃几口大馒头。你哥还不信!他说过中秋节了,老李会不改善一下伙食?”
王秀英刚走到李梅兰的厨房门口,一眼就看见了案板上放着半块夹着豆酱的馒头。
“我一个人搁不住炒菜,稍微做一点儿就得剩好几天,有馍吃着,不饿不就行了吗?”李梅兰嘿嘿笑着。
“不行!今天过节,你哪能还是就这么应付两口?走,回我家吃饭去,我做着你的饭嘞。”王秀英伸手把李梅兰从厨房拉出来,直接帮她关上厨房门。
“我不去了,嫂子!你赶紧回家去吃饭吧,我的馍都馏好了。”李梅兰的身子使劲后撤。
大过节的,她不好意思再去王秀英家蹭饭吃。
“走吧,都是自家人,我们也不差你这几口。”李梅兰又瘦又矮,被又高又胖的王秀英拉着,不得不跟着她往前走。

02
李梅兰大老远就闻见从王秀英家厨房飘出来的香味,她吸了吸鼻子说:“嫂子,一大早你就炖了一只鸡?”
“嗯!今天不是过节吗?小丽前几天回来,买了一只柴鸡、一块牛肉、四五根排骨,还有两条鲈鱼、几大包蔬菜,你哥昨天晚上就把鸡剁好,今天天刚亮,他就起来炖上,现在肯定烂糊了。”
“你们俩有福气,闺女、儿子都离家近,他们三天两头往家跑,经常给你们买好吃嘞。”
“你的俩孩子也孝顺,只是他们离家太远,回来一趟不容易。咱们平时都忙着干活能吃饱就好了,今天过节必须吃好。”
李梅兰有多久没有吃上荤菜、闻到肉腥了,连她自己都不知道。
刚才还没有一点饥饿感的李梅兰,又深吸一口炖鸡的香味,一瞬间变得饥肠咕噜。
大哥把地锅里炖好的鸡盛进一个白色的大搪瓷碗里,又把煤气灶上炒好的辣椒鸡蛋盛进一个同系列的搪瓷盘里,铝锅里有熬好的小米南瓜粥。
“你们吃饭总是这么讲究!”
“孩子们各人有各人的家,日子都能过得去,咱们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现在就得该吃吃该喝喝,啥事儿别忘心里搁。把自己照顾好,不给儿女们增加负担,就是咱们最大的幸福。”
大哥摆好塑料小方凳,示意他们坐下吃饭。王秀英热情地把菜夹进李梅兰面前的空碟子里,不停地劝她多吃些。
李梅兰感觉自己的喉头好像有东西在噎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大哥的话扯出李梅兰压在心底的思念,她忽然觉得心里的酸楚在不停地翻涌。她已经近两年时间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女和四个孙辈了。
李梅兰有一儿一女。
儿子在深圳一所三甲医院当心血管内科医生,从年头忙到年尾,给她打个电话都要“抽空”;20年前,女儿考上新疆大学,毕业后留在乌鲁木齐当了一名高中老师,因为疫情的原因,她一直没法回来。
孙子、孙女和两个外孙已经长大,都不再需要她的照顾,李梅兰觉得自己住在谁家都显得那么多余。
五年前,近70岁的李梅兰不顾儿女们的劝阻,回到老家,决定一个人生活。
“老李想啥嘞?别停筷儿,赶紧吃呀? 等一会儿菜凉了,就不好吃了。”王秀英又夹几块鸡肉放进李梅兰的碟子里。
“好、好、好,你赶紧吃,嫂子!不用管我,我这么大一个人了,还会和你客气?”

03
李梅兰在王秀英家吃好喝好,三个人拉了一会儿家常。王秀英夫妇去地里收花生,李梅兰回到自己家。
站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李梅兰忽然想到了什么,脸上悄悄爬上了温暖的笑容。
她从东屋里推出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从堂屋里拿出来两个大布袋,锁上家门,往村子的西边骑去。
今天十五,白潭有集,街上卖肉的、卖菜的、卖鱼的......应有尽有,只是平时只有一个人吃饭,偶尔想吃点儿菜,就去地头随便摘点儿什么,回家就可以炒炒吃,很少去赶集。
20多分钟后,李梅兰来到熙熙攘攘的集市,推着自行车慢慢往前走。
“儿子喜欢吃老罗家的驴肉火烧,女儿喜欢镇中学对面那家的芝麻盖烧饼,大孙子喜欢吃自己做的红烧肉,女儿和儿媳天天嚷嚷着要减肥,所以新鲜的青菜还是要有的......”李梅兰快要生锈的脑子突然快速旋转。
很快,李梅兰装着钱包的口袋憋了,两个空着的大布袋却塞得鼓鼓的。
她站在人少的地方,仔细想了想,觉得该买的都买了,一丝幸福的微笑浮现在脸上。
回到家,李梅兰热得满头大汗,但全身好像还有很多使不完的劲儿,一头转进厨房就开始忙活。
“清蒸鲈鱼,一定要在鱼身上开花刀,让调料的味道渗进去,大葱、胡椒粉、花椒、姜丝、葱段、八角、桂皮,要一起塞进鱼肚里。”
“红烧肉,用半肥半瘦的五花肉做主料,小火慢慢炖,这样做出来的肉香甜松软,入口就化,看着肥吃起来不腻。”
......
她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忙着煎炒炖炸,好一顿忙活,虽然还是她一个人在厨房,李梅兰觉得今天却非常热闹。
“饭好了,饭好了。”电饭煲发出提示音。
“好,来啦来啦!孩子们,准备开饭了。”李梅兰高兴地大声喊。
她把堂屋的长条形饭桌擦干净,拿出一大摞碗和碟,慢慢摆整齐:正位摆着丈夫的碗筷,右边依次是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的,左边留给女婿、女儿和两个外孙。
一切都收拾停当,李梅兰开心地说:“来,吃饭吧!今天是中秋节,咱们一家人聚在一起不容易,赶紧吃饭吧,大家放开了吃!”
看着满桌子的饭菜,李梅兰幸福地闭上双眼,开始为面前的每个人祈祷: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大人都能好好工作,孩子都能好好学习......
祈祷结束,李梅兰的眼里已经满含泪水。
于是,她拿出那本破旧的万年历,数了数自己每天画在上面的杠杠:丈夫已经去世3546天,儿子上次回家是642天前,女儿上次回家至今已经750天。
刚才的好心情,顿时化作长长的思念,李梅兰的一颗心,被儿女们两地牵。
李梅兰长叹两声,稳定一下情绪,缓慢站起来,走出院子,来到王秀英家。
她看见刚从地里忙完回来的哥嫂,和刚从城里回来的侄子和侄媳,高兴地说:“你们今天上午去我家吃饭,我已经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