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梁惠王下篇5——顾左右而言他②:逐字稿1
逐字稿1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我觉得孟子对齐宣王心凉了,基本上两个人的谈话快要撕破脸了。这一次孟子打算正面出击一次,不是等王来问了。
孟子问王,假如您有一个大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就是他要去楚国出差,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托付给他的一个朋友。“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等他回来的时候发现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和孩子受冻挨饿,冻馁,就是受冻又挨饿。然后“则如之何”,那这种人应该怎么样呢。“王曰:‘弃之’”,说这样的朋友别跟他交往了,这种人应该放弃,不跟他做朋友。
然后孟子接着递进了一句,说“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士师呢,就是司法官,大家记得《论语》当中讲:“柳下惠为士师,三已之。”柳下惠就做过司法官,三次都被人赶下台了。别人说做司法官的这个人不能够治士——治士就是管理他的下属,他带领的团队带得很糟糕,下属为所欲为,没规矩——这时候如之何?我们应该怎么办?王曰“已之”,撤掉,这种人不适合当司法官,撤掉就好了。
然后孟子说到核心了,叫“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就是一个国家,四境之内的地方很乱,治理得不好,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最漂亮的一句话出现了,“王顾左右而言他”。也就是王可能说:那个谁,咱们那饭好了吗?走了,王不说了。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常用的一句话,叫顾左右而言他,就从这儿来。孟子把齐宣王逼到了死角,前两个类比、递进,逻辑上没有任何问题,就是一个人做朋友不负责任,那不要跟他交朋友了,一个人当领导没有能力,那不让他当领导了,一个人管国家管不好,你说怎么办?那按照前面的逻辑讲下来,齐宣王应该讲,不行就重新选一个,或者让位、禅让。
齐宣王没有这么大的勇气,不敢接这个茬,所以齐宣王说,那个谁,咱们吃饭吧,走了,顾左右而言他。其实你想,齐宣王如果真的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我觉得可能他会问孟子:愿闻其详,我想听夫子讲讲,可能是罪在寡人,寡人无道,请夫子指教。这都是可以跟孟子展开探讨的过程。孟子也未必就敢直接说,你就下台吧,但是齐宣王没有这个勇气,他不愿意面对针对自己内心的剖析,不愿意面对实质性的问题。
他前面所讲的,寡人好色、寡人好货、寡人好勇这些,都是使得问题停留在表面不去处理的手段和技巧。就是有很多人特别喜欢给自己找一些小的毛病,浮在表面上,遇到问题说就是因为这个,他不愿意深入探讨。孟子是希望能够跟齐宣王深入探讨,怎么样能够让四境之内可治,但是齐宣王不愿意接茬。所以一个人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他面对自己错误的时候,选择的方法是逃避,叫顾左右而言他。所以这时候你发现,孟子在齐国已经待不下去了。
西方人有一个特别好的比喻,叫作房间里的大象。就是房间里边有一头大象,但是所有人假装看不见它,明明有问题,却不说、不提。很多家庭也会这样,家里边、房间里边有个大象,不说。
有一本书,叫作《认同》。说在公司里面开会,好多人老喜欢回避问题,希望有不同意见的人最好不要同时出现。两个人一块儿开会就吵架,太烦了,所以就要想办法回避问题,似乎能够让工作进行得更顺利。其实不对,你应该让问题在会议上暴露出来,你们俩的争执会使得这件事情更容易达成真正的认同。否则的话,他没有参加,你随便地把这个事通过了,最后隐患无穷。而且其他人可能都不会重视这件事,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似乎这个事没有讨论过。但如果你们能够珍惜产生争论的时机,才能够把一个事情讲明白,才能够形成真正的共识,不回避问题更容易解决问题。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个经典的场景,这是中国古典史上,一个非常生动又有着幽默感的场景,叫作王顾左右而言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97026/8e5bf0d2f3e3e02f.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