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创作的路上文渊初探

第五周复盘:寻桃林之乐,其乐无穷

2018-07-09  本文已影响595人  狂爱水煮鱼

读经典第五周(7.2-7.8)

阅读主题:古散文。《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作业:

1、读后感,可以是散文、小说、作品分析。

2、阅读并体会,写赤壁赋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进入文渊以来,对于文学,我不敢说我是知之者,也不敢称我是好之者,但似乎,我是乐之者耶?(此处偷笑几声)。

本周我们的寻桃林之行,依然是美不胜收,其乐无穷。

收获与感悟:

一、散文之美美在何处?

以前我以为散文嘛,一定要写的美才行,同时我片面的以为,这种美是源于词藻之美。因此,我觉得我写不了散文,因为我的词汇积累太少,不会用华丽的文字,无法写出美的散文。

但经过这一周的阅读和学习,我发现,其实陶潜并没有用多么华丽的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依然很美。而这种美在乎意境,在乎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并不是单纯地去堆砌华丽的文字。

在读陶、苏的散文时,可以非常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以及诗人的情绪和想要表达的感受。这才是散文最关键的地方。

而文字,永远是服务于意境与情感的。文字要精确,语句要流畅,逻辑要通顺。做到这三点,并且能把情感融入其中,美,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即使没有华丽美妙的词汇,也一样可以写出动人的文字。

二、读古文的三重境界

在上教练技术课时,我们学习倾听的技巧,老师讲到倾听的三个层次:第一层:听到对方在说什么-第二层:听到对方背后的情绪-第三层:听到对方整个人的背景、人生观、价值观。

在本周读古散文时,我也有类似的感受,也经历了这三重境界:

第一重:读通读顺

初读时,如果不熟,只在读通、读完。心思会花在:“这个字怎么读?这句话什么意思?怎么断句?”上面。此时,两遍读下来,可能只能算是把文章在口头上读顺了,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还没有精力去感受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第二重:读出意境和情感

多读几遍之后,就会慢慢地走进文中,开始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画画,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怀。此时,就如同站在诗人的身边,在和诗人经历同样的事情。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看到这里,仿佛与诗人同乘一舟。渐行渐朗,看到那山、那小口、那微光、那十里桃林。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读到这里,又仿佛坐在诗人的旁边,感受他内心那种涌动的情感,那种终于明志之后的畅快。

第三重:读出作者整个的背景、人生观、价值观

复读几遍之后,对于文章本身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已经了然于胸。此时,又会好奇,为何作者会写这篇文章?当时他处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这篇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

于是,便又去查找资料,看看作者的生平,了解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重要事件,看看作者当时经历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又和谁有什么关联?

在读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时,我在网上浏览了相关资料,看了苏轼的生平,苏轼的仕途经历,了解了他从名动京师到入仕为官,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然后东山再起,最后又再次流放的坎坷之路;明白了他写赤壁赋之时的处境和心情,以及他人生的转折点——乌台诗案的前后。同时,顺便了解了一下事件相关人物,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等。

当了解完整个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之后,再读《赤壁赋》,又能体会更深一层中作者的处境和遭遇以及由此而来的他的心情。明白为何他会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感慨。

经此三重,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而这三重境界,又如同寻访桃林——“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并怡然自乐。”

探文渊之行已经一个多月了,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写作水平究竟有没有长进,长进了多少?只觉得自己好像逼格高了不少。

开个玩笑!我想说的是,真正的经典之作,读一篇是一篇,当我读的经典越多,脑中的经典越多时,就越没有空间去容纳垃圾。每多读一次经典,都能从中汲取到营养,而当这种养分融入我的体内,灌溉我的细胞,有些东西就会渐渐改变。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读过的经典,会让我的文字,开出花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