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洋绝句法之三】转录
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裂帛湖杂诗六首其四》
清·王士祯
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
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
【注释】:
裂帛湖:北京海淀区西山山麓、颐和园西侧玉泉山望湖亭下。是清朝著名皇家园林之一的静明园所在地。玉泉涌湖底,状如裂帛,故得名。是由乾隆正式命名的“天下第一泉”涌出而成。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七:“去(玉泉)不数武,遂湖,裂帛湖也。泉逆湖底,伏如练帛,裂而珠之,直弹湖面,涣然合于湖。”
静明园,为辽代玉泉山行宫和金代芙蓉殿行宫遗址,相传金章宗曾在此避暑。元世祖在此建昭化寺,明英宗时又添建上下华严守,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改名澄心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增修很多园林建筑,于康熙三十一年改称静明园。
宣宗: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在位13年。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玉殿:皇宫。此诗中借指皇陵。
空:空置。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队。
楼船:一种高级游船。
事:作动词用,侍奉之意。
非:不同于,改变。
何似:与比何其相似?
茂陵:是西汉五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与兴平市之间的五陵塬上,距西安约40公里,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规模最大的西汉帝王陵。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茂乡(今陕西省兴平县),故称茂陵。
汾水:即汾河。在山西省中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约39,000平方公里,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沾:浸湿。沾衣,沾湿衣服。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王士祯的《裂帛湖杂诗六首》,表面上看,貌似山水诗,其实都是借山水而咏古。这首也不例外。
【译文】:
明宣宗的陵墓长空置在山里,
乐队和楼船的主子今昔已非。
比茂陵和汾水感觉何其相似?
一样是秋风和南雁使泪湿衣。
【手法】:
一、脉络和句法:
1、前两句是起承倒置。
第一句是虚景,因为明宣宗景陵在现北京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而裂帛湖则在北京海淀区西山以西的玉泉山,可见不是眼前实景,与作者游览裂帛湖并无任何关系。
第二句是实景,因为裂帛湖是皇家园林,应有供皇亲宠臣游玩的游船。想当年,明宣宗想必也常在这里乘坐楼船玩赏山水。
明宣宗朱瞻基, (1399年--1435年),明成祖朱棣孙子。12岁被朱棣立为皇太孙;二十三岁被其父仁宗立为皇太子。24岁(1425年)即皇帝位。在位13年。
宣宗在治国方面颇有成就。他继承了前代与民休息的政策,多次下诏开仓赈济受灾百姓,免受灾地区的田赋。在宫廷生活上,他注意节俭,反对奢糜。在用人行政上,宣宗亲贤臣,远佞倖。在外交上,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与东南亚、中东、东非诸国发展了友好关系。
如果从触景生情的角度说,应该是先看到裂帛湖上的游船,再联想到明宣宗陵墓。此诗则先言联想之虚景,再承以眼前实景。实际上是起承倒置。
这种把起承倒置的手法,其实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先有景陵,后有作者所见的楼船。而楼船又非今日才有,明宣宗的时候就已经有,且延续至今。这样,“景物依然在,人事却已非”的感慨就自然而然地兴发出来了。
但在诗的格式上,首句就是“起”,这样的“起”,叫“隐起”,首句乍看与题目无关,而由承句点题。例如: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其一》
唐·李白
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
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
第一句与见韦参军毫无关系,次句点题,说韦参军要到吴国(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市)。
按诗的起承关系,王士祯此诗倒置后的起承关系,就是以“非”承“空”。这两个字,正是两句的句眼。
2、三四句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说。
第三句用疑问代词“何”,引出设问句:由景陵联想到茂陵,由裂帛湖上的楼船船联想到上汉武帝当年在汾河上的楼船。
这句仅仅是设问而已,句意并不完整,需要第四句来作出回答。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刘彻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
刘彻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公元前141年3月21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死于公元前87年3月29日(后元二年二月丁卯日(十四))。
汉武帝继位后,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甚至更远。
公元前113年,刘彻时年28岁,登基12年后,他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第四句回答设问,景陵与茂陵、裂帛湖与汾水,同样是秋风、南雁,催人泪下。
这个合句,更回扣了承句的“事已非”。物在人非,又何止明宣宗,汉武帝不也一样吗?
两个伟大的皇帝,两座空锁深山的陵墓,两艘豪华的楼船,时隔差不多1000年,在王士祯的笔下,产生了共鸣。当年的王士祯,就这样不着一字,怀古之感慨,尽在其中矣。
二、设问句的作用:
此诗所用引导设问句的是疑问代词“何”。
“何似”,不是“哪像”的意思,而是“与……相比,为什么如此相似?”之意。
作者此诗的写作意图是感怀汉武帝与明宣宗。用什么方法使两位时隔千年的明君相联系?把他们做对比,无疑是必须的。
而采用设问方式,,用“何似”把前两句所述的明宣宗与下文将要用以比较的汉武帝联系起来,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手法。
这样的手法,既不突兀,顺理成章,
再看:《灞桥寄内之二》
清·王士祯
太华钟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注释】:
灞桥,在西安市东十二公里,是历史上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桥,故称“灞桥”。同时它也是历史上一座富有诗意古桥。《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因灞桥是长安向东方出入的要道,唐人送客多到此地,折柳赠别,不禁黯然伤情,故又名“销魂桥”。 而“灞桥”经过历代文人的吟唱,也成为古诗词中表现伤离怨别的惯用意象。
寄内:写给妻子的诗。内:内人。古人对妻子的称谓之一。
太华、钟南:似为两个地名。太华应是作者家所在,而钟南则是作者要去的地方或写诗时所在地。
西来:说明诗人离家时往西方去。
魂销:失魂、伤感。近似于“断肠”。
闺中:原指未嫁女的房间。这里借指家。
若:如果。
金钱卜:古代以钱记爻,唐时始有人掷金钱卜问吉凶。其法所传不一,一般用六枚制钱放在竹筒里,祈祷请神后连摇数次,使制钱在内翻动,然后倒出排成一列长行,看六枚制钱的背和字的排列次序,以推断祸福。
【译文】:
太华钟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你在太华我在钟南相隔万里之遥,
自从离家西行我无处不悲愁魂销。
如果你在家用金钱卜问我如何了?
在秋风秋雨中我正独自过着灞桥。
起句“太华钟南万里遥”,交代作者的行程及其路之遥远。
承句“西来无处不魂销”,表达作者一路西行的离愁。
转句不说自己思妻,却故意设问:“闺中若问金钱卜”,你会不会也在家中用“金钱卜”来求问我的状况?设问之妙处尽显。
这就是第三句用设问句作为“转”笔。
然后合句“秋风秋雨过灞桥”,以自问自答回答了第三句的设问。
对比杜甫的《月夜》相比: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诗第二句不用设问句式,而用肯定句式,在第七句才用设问句,其实是异曲同工。只不过杜甫是律诗,有八句,如果把中间二联删去,简化为绝句,其实是一样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可见,此法并非王士祯所首创。前人如李白、杜甫都有此法。
使用法三的渔洋作品还有:
《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
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
《夹江道中二首之二》
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暮秋。
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
《罗江驿夜雨》
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
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
《落凤坡吊庞士元》
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向江村。
何如但作鸿冥好,采药相携去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