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地形篇》上,牢记地形的有利性原则!
【读经典】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简单翻译下:孙武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六种。我们可以去,敌人可以来的四通八达之地叫通形。在通形地区,应当占据视野开阔的高地阳面,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作战比较有利。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简单翻译下: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方叫挂形。在挂形地区,如果敌人没有防备,就可以突然袭击战胜他;如果敌人有防备,我方攻击不能取胜,再难以返回,形势就不利了。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简单翻译下:我方出击不利,敌方出击也不利的险要之地两端叫支形。在支形地区,敌人即使以利益引诱我方,也不要出击,反而应该率领军队假装逃走,等敌军追击一半时,我方出伏兵攻击,这样就有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简单翻译下:在狭隘的隘形地区,如果我方先到,就用重兵封锁隘口,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先到,并且用重兵据守,那就不要去打;如果敌人没能封锁隘口两端,则可以去打。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简单翻译下:在险要的易守难攻之地,,如果我方先到,一定要控制开阔的阳面高地,等待敌人来攻;如果阳面高地被敌方占据,就应该率军撤退,不要去打。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简单翻译下:在敌我相距较远的地形中,如果双方兵力相同,最好不要主动挑战,即使勉强求战,也不容易获胜。以上六条,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领的至关重要的责任所在,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
【写心得】
孙武认为地形与作战有着密切的关系,整个《孙子兵法》中,《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都讲得和地形有关,《行军篇》偏重处军之地的客观地貌;《九地篇》偏重主客观形式的区域判断;本篇《地形篇》则是两军对垒具体地形的用兵法则。
从纯粹作战的角度,孙武把地形的天然特点分为六种,即通、挂、支、隘、险、远,在不同的地形中作战,就要相应的应该运用不同的作战原则。运用得好,就能使军队如虎添翼,增强自己的实力;运用得不好,就会削弱自己的实力,成为兵败地陷!
这六种地形的作战原则,都强调作战的主动性和有利原则,也把:主动性和有利性作为具体的执行标准,比如在通形、隘形和险形地区,首先要抢占视野开阔的阳面高地或重要隘口,保证我方有利的情况下再出击。
而在可进不能出的挂形地和双方都有险可据的支形地区,孙武都不支持强攻,建议诱敌深入,让对手主动放弃有利地形,丧失有利条件后,我方再突然袭击,这样就能把握主动权。
如果是双方距离较远的远形地区,不建议主动挑战,这也是孙武“先胜后战”思想的体现,很多时候选择不打才是最好的策略,往往学会等待,懂得不打的才是真英雄!
【谈体会】
孙武在《孙子兵法•地形篇》中,强调的主动性和有利原则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领兵打仗和现实生活有很多相似之处,本质上都是势力积累的比拼,所以等待一直都是很好的策略。懂得等,等得起才是真智慧,不能等,等不起的才容易“胡作非为”。
学习兵法,也是为了鼓起必胜的信心,掌握成功的方法,但孙武告诉我们:“必败的判断”比“必胜的信心”更重要,时刻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一旦失了先机,失去了有利条件,一定要懂得撤退和收手。
世上没有“必胜”的事情,所以孙武也一直倡导追求“必败的判断”,知道怎样会失败,把会做错的都改掉,那就是胜利和成功的时刻到来了,所以做事情永远不能抱着必胜决心,倾其所有,这样一旦失败,就什么机会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