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元宵节

2017-02-11  本文已影响35人  语梧

还不知道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的时候,听大人们说过十五看花灯。正月十五夜晚跟过年一样热闹,到处灯火通明,鞭炮声此起彼伏。

正月十五,大人们主要活动是祭祀,上午在家祭祀,下午去山上祭祀。孩子们主要活动则是玩花灯。

小时候的我,对玩花灯不怎么感兴趣,对大人们的祭祀活动充满好奇,一整天跟着大人们身后,看着他们的举动,偶尔会忍不住问上几句,得到答案,还是不懂,直直地认为那是神秘的事情,也不敢追着问,心里莫名的尊敬,一种神秘又神圣的感觉。

祭祀活动主持人由家里男性长者担任,记忆里一直是爷爷在做,爷爷逝去之后,祭祀就没了之前那种庄重感。爸爸也一直在外面工作,我也离开了家去异地上学。一则是家里没有人像爷爷那么懂祭祀,一则我也渐渐长大,对祭祀的好奇心也淡漠了。

虽然传统节日里有清明节是专门祭祀逝者的,但再也没有当年看爷爷祭祀那种虔诚和庄严。或许,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长者的逝去,年轻一代,很多人对祭祀那些繁文缛节不屑,那是封建迷信。的确,人逝去了,就什么都没了。在爷爷那一代人心里,人逝去,只是不在我们身边了,不在我们生活了,但一直在心里,一直不敢忘记,一直尊重,一直相信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跟我们一样生活着。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通宵灯火通明,不仅所有屋子里的灯都要通宵亮着,每个房门口两边各点上一支小蜡烛,一定要让蜡烛自己燃烧殆尽。有调皮的孩子,总想着熄灭蜡烛拿来玩,这时候少不了一顿严厉地训斥,然后再大人的监督下重新点燃蜡烛。这个活动是全家都要加参加的,每个人负责一两个门,点燃安放好蜡烛之后,还要每隔一段时候查看一下,看哪支蜡烛被风吹灭了或者歪了,都要重新让它燃起来。

小小的我当时候疑问,为什么家里灯都要亮着,不敢问爷爷,妈妈也说不出所以然,只道,人人都这样做,别人家都亮着,就自己黑着灯,远远看着也会很奇怪,看着也不吉利。

现在的元宵节,最重要活动是看各种灯展。一次现场灯展都没看过的我,在朋友圈里阅尽各种人头攒动,人比灯多。

记忆中的元宵节的最重要的两个元素:火光和炮声,现在也都被禁止。

电灯的光亮代替蜡烛的火光,还比火光更安全更节源;禁放鞭炮,为了蓝天。

今年的元宵,月亮特别明亮,又大又圆,隐约看到一双兔耳朵,看着那么近,手机却无法拍下。

明朝唐伯虎的《元宵》取材于乡村,别有风情。元宵的灯,元宵的月相互辉映,姑娘小伙青春洋溢,尽情欢笑,良辰美景。整首诗优美感人。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