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贤母学当妈之陶母
文|时光流淌
昨天学习了四大贤母之首孟母的育儿经。今天继续学习另一位贤母——陶侃母亲的育儿宝典。
说到孟子,没有多少人不知道。说起陶侃,可能就有些人不那么熟悉了。所以,我们还是简单回顾一下关于陶侃的介绍。
陶侃,东晋名将。从戎四十一年,“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及巩固立有大功。又精勤于吏职,两镇荆州,使治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为后世所称道。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至宋徽宗时亦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陶侃的父亲陶丹在三国孙吴时曾任扬武将军。可惜好景不长,陶丹在陶侃还很小的时候就离世,只留下幼小的陶侃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
根史料记载,吴被魏统一后,陶丹作为前朝官员被边缘在外,已经处于失业状态,陶丹死后,湛氏靠纺织独自抚养儿子,生活越发艰难。在受到生存挑战的情况下,陶母湛氏是如何培养出品学兼优,智商、情商,逆商三商在线一代名将?
01
再穷也要供孩子读书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湛氏可以堪称是一位知识女性,她深知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即便家庭再差,生活再难,她加班加点,昼夜纺织,也要坚持功陶侃读书。不仅供读,还陪读,尤其注重陶侃德育教育。
有句古话说的得好: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修阴得五读书。对于出生寒门的陶侃来说,读书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捷径。在文盲率极高,读书成本也极高的古代,湛氏含辛茹苦供陶侃读书,就是一位老母亲最深沉的爱。
02
再看机会教育
昨天我们分享过,小孟子逃学,孟母抓住机会给他上了深动且深刻的一课——断机杼。无独有偶,聪明的妈妈都会把孩子的错误当成教育的契机。
《晋书》中有记载,陶侃小的时候也很调皮贪玩,学习不用心。有一日下雨,他没有雨具,就干脆不去上学了,坐在妈妈织布的房间里玩耍。
陶母灵机一动,开始了她的机会主义教育。
陶母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轻声细语问陶侃:“老师教了什么课文?”陶侃说老师教读《贤文》。湛氏就让儿子背出来。陶侃便开始认真地背诵。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湛氏叫陶侃停下,让他解释这句是什么意思。陶侃想了半天,结结巴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湛氏因势利导地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告诉儿子时间就像自己手中的梭子快速穿梭,如果不珍惜这段光阴,不好好读书,将来悔之晚矣!陶侃从此明白了珍惜光阴的重要性。从此,他发奋苦读,再也不贪玩了。
这里可能是理想化的夸张,实际上孩子很难因为一次教育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发生了,那一定是日常点点滴滴的浇灌使得量变积累到了质变。
但这段教育依然又更多可以敲黑板的地方。湛氏教育孩子时是把孩子拉到身边,轻声细语的问,不是河东狮吼问。还有就是用自己手中的梭子举例,便于孩子形象化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和道理,最后再输出自己的观点。这些细节都值得好好学习。
03
无条件支持孩子
陶侃想要出人头地,通过搭上孝廉范逵的线获得一次被推荐的关系。这条路是不是行得通?不一定,万一范逵看不上陶侃呢?万一范逵吃了饭不干活呢?万一范逵忘记了呢?用正常人的眼光来看,陶侃的想法似乎有点异想天开。如果家里条件好,可以广撒网也就算了,偏偏陶家家徒四壁。
面对孩子异想天开的想法,陶母湛氏没有泼冷水,没有说半句扫兴的话,甚至积极鼓励陶侃去尝试。这个故事我们之前介绍陶侃的时候说过。陶母让陶侃尽管去邀请范逵,她来想办法。于是她剪掉自己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去换买菜买酒钱,她砍掉半根房梁生火做饭,她剁碎铺床的稻草给客人喂马。方方面面无一不周全。说句大俗话,给儿子长脸呀。
只有这样的老母亲,才能培养出自信开朗的儿子。皇天不负有心人,陶侃的“异想天开”,陶母的无条件支持,为寒门子弟陶侃敲开了入仕为官的大门。
04
德育教育
湛氏不仅仅重视儿子的知识文化教育,更重视陶侃的德行培养。陪陶侃读书期间,陶母就常常以古人为榜样,教导陶侃要做有德的大丈夫。
和孟子的母亲一样,湛氏的教育不在于需要,更在于行动。《晋书》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陶侃出任浔阳县官吏时候 ,管理渔业,他深知母亲喜欢吃鱼。有一个下属到家乡出差,他顺便带一坛子醉鱼给母亲。母亲接到鱼很高兴,随口就问:“这坛鱼要多少钱呀?”陶侃下属没多想,直接回答:“这坛鱼不需要花钱,是陶大人的下属赠送的,陶大人不舍得吃,就让我们给您送来了。”
陶母听后,脸色微变,命人把鱼封好原封不动地给陶侃送回去,同时还带了一封信:“你身为官吏,用公家的东西送我,不仅不让我开心 还让我担忧”。陶侃羞愧不已,往后做官做人,倍加清廉。这是陶母“退鲜责子”的故事。
一坛鱼其实很小,而且也不是公家的,是下属给上司的人情往来。可湛氏深知,欲望就是在小利中一点点膨胀起来的。她用实际行动警示年轻的陶侃,把潜在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湛氏这样的母亲,不仅深明大义,是非分明,敢作敢为,教子有方,以身作则。更能洞悉人性之幽微,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难怪后世有云,如果所有的老母亲都能像湛氏一样,国家何愁没有栋梁之才?
另外,孟母也好,陶母也罢,她们都从小受过教育,都是知书达理的好女子。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和社会,重视女子的教育多么重要。一个家族懂得娶妻取贤又是多么重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