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梯田专家篇:现代农业持续发展“问道”中国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持续发展“问道”中国传统农业
陈正 文╱图
日前,第三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涉县举行。110多位国内农业方面顶级专家、学者和主管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围绕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与评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村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东道主的优势,让涉县“旱作梯田”成为关注的焦点。多位与会专家认为,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从传统农业中汲取智慧。
延续八百年,北方大规模梯田国内仅存
2014年,涉县旱作梯田系统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6年,它再次进入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预备名单。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来头显赫,它诞生于2002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组织发起,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项目旨在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
目前,已有15个国家的36个传统农业系统被列入遗产名录。我国农业部批准的三批62个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中,仅有11个被列入GIAHS。
“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展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是涉县山民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通过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自然生态条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的产物。”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评价。
涉县人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食物资源,通过藏粮于地的耕作技术、存粮于仓的贮存技术、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传承八百年,使得“十年九旱”的山区,即使在严重自然灾害的大灾之年,人口不减反增。有不少灾民是从饿殍遍野的平原地区来到太行深处安家落户,在经济还不发达的那个历史阶段,在这里确保了他们的生计安全。
“你信吗?在村里不少农家保存着30多年前的谷子,至今还能食用。”涉县农牧局副局长贺献林告诉记者,由于山区土地有限,涉县人民利用旱作条件下有害生物相对较少的优势,种植了大量保健类小杂粮、花椒树。“可以说有梯田的地方,就有花椒树,它不仅是农户的‘摇钱树’,也是梯田上‘水泥中的钢筋’,对梯田系统的水土保持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独特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到当地观光、采风和拍摄,但对于该片区域的投资开发,涉县县委书记李书生十分谨慎,他担心过度过快的商业化开发会破坏这里的淳朴民风。众多与会专家建议,以特色的农作物为基础发展优质农业,以壮观的旱作梯田为基础发展休闲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上的功能,提高当地农民的收益,使之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农业未来发展需从传统农业中汲取智慧
“用地、养地相结合是中国传统农业精华之一。”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骆世明表示,由于引入和发展了化肥工业、农药工业,曾经被西方学者描述的欧美土壤状况在中国出现了,“被剥夺了培肥权利的土壤母亲在反抗着,土地正在罢工,土壤地力在退化。”
如今,欧美国家恰恰正在学习东方传统农业,开始了有机农业运动,并逐步成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形式,替代工业化农业。西北农业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认为,现代化农业所带来的能源、资源的耗费,土壤、水源、空气的污染,化肥、农药的超标,食品安全性的降低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需要着力解决的紧迫现状。
未来发展需要从传统农业中汲取智慧。骆世明表示,为了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粮食和生计安全,要开展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及其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动态保护。
在这方面,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具有“标本”意义,它本身就是一个秉承循环理念、极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依山而建的石头梯田、颇为丰富的食物资源、既是生产工具又是运输工具还是有机物转化重要环节的毛驴、随处可见的集雨水窖、散落田间的石屋,在人的作用下巧妙结合,石头、毛驴、作物、梯田、村民相得益彰,“五位一体”融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旱作农业生态系统。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院曹幸穗赞誉,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无愧于世界农业的一大奇观。它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方面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种人文精神。他建言,涉县梯田应该走农业发展的第二条路“吃好”,打造高品质农业产品,卖品牌、卖文化、卖生态,培育新时代耕种者,为年轻的耕种者创造满足新生活的条件,让他们继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传承。
世代传承,旱作梯田开始“整体”性保护
自2014年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
目前,涉县成立了旱作梯田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领导小组,涉县人民政府县长汪涛任申报小组组长,制定并实施《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保护管理办法》:县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旱作梯田农业系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实施生态水网工程,大力维护天然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保护和开发进程;加快生态旅游建设的同时,努力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核心保护区石头民居全部编号存档,保留原有风貌,统一规划建设新民居。着力发展特色产品、农耕体验、休闲农业、打造遗产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对现代农业后果的生态补救,是对‘乡土中国’世代传承生活方式的重建与回归。”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不仅包括农业景观,也包括原住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对传统农业区域的文化、社会体系,全面整体、系统性保护,逐步恢复乡村活力,使得这种农业系统可持续良性发展,方可长治久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则希望涉县通过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传统旱作梯田系统的文化传承以及休闲农业的结合,探索出一条贫瘠山地地区农民的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遗产保护相结合的道路,让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