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屋

南京大学《心理学与生活》公开课课堂笔记

2015-08-07  本文已影响4187人  谢行知

注:导言部分摘录自coursera课程简介。

1.《心理学与生活》

导言:欢迎你学习《心理学与生活》!你是否发现,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你是否发现,似乎每个人都是大众心理学家,谁都可以说点“心理学”!但是,你知道吗?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心理学”绝大部分是错的,剩下的一小部分也是不全面的。你知道吗?简单的生活现象实际富含复杂的心理学。本课程将带领你用独具的慧眼看到一个与原先完全不同的生活世界。


2. 感知与记忆

导言:你看世界仅仅通过你的眼睛吗?其实你感知到的世界不仅仅是眼睛看到,还包含着你各种各样的经验,以及你自己主观的加工,即使是你引以为傲的记忆也常常会欺骗和戏弄你哦!“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实”,掌握这些感知与记忆的知识,将会帮助你了解你自己究竟是如何“看”这个世界的。这其中也包括那个在你熟睡之后,绮丽奇幻的梦中世界!

2.1 颜色

色环色环 啤酒瓶的颜色啤酒瓶的颜色

2.2知觉:

经验对知觉的塑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2.3 错觉

2.4 记忆

记忆的分类:
1.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需要可以努力去记忆。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不需要意识控制,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2.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一种关于怎么做事情的过程、步骤等具体操作的记忆。如如何放置大象。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一种依靠语言描述来进行的记忆。如背单词。

  1. 情景记忆(episodic ):对过去经验中时间、地点、过程等的记忆。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对抽象语言符号的记忆。

2.5重构

2.6记忆有大脑开关吗?

2.7时间都去哪儿了?

2.8 梦


3. 发展与教育

导言:你会不会常常觉得自己的自制力不够?或许这恰恰是因为你的延迟满足能力不强。无论是延迟满足,还是性别意识,许多能力和特质都是你从小慢慢培训起来的。因此,你将会看到婴儿的依恋与成人的恋爱、儿童的游戏与成人的道德之间的联系,也将会了解人类最基本的三种学习模式,并借此学会有效地塑造良好的行为。因为,这个部分就是希望让你更多了解你的过去,或者说更多懂得你未来的孩子。

3.1延迟满足

3.2婴儿气质



气质会受到遗传、环境、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各种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也会有婴儿有混合气质。

3.3情感依恋

3.4咿呀学语

3.5性别认同

3.6游戏人间

以上谈到的都是道德意识。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组成了整个社会的道题体系。

3.7学习方式

三大学习方式:

3.8行为塑造

4. 情绪与情感

导言:为什么你会有那么多爱恨情愁?看似绝对主观的情绪与情感,却可能往往只是由环境中的一杯水、一朵花这样很细小的事物激发的。这个部分将探索情绪与情感,人类最为复杂的内心世界,让你看看它们神经生物的本质特性,让你了解如何与他人发生情感的联接,也让你知道怎样变得更有魅力。当然,还要让你了解更多关于压力和应激的知识,让你可以更好地应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

4.1需要:情绪和情感的催化剂

4.2具身认知:谁说情绪是主观的?

具身认知:人们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练习。

4.3微表情:你会察言观色吗

4.4所谓爱情:认知神经的视角

4.5互补:你们是因为这个相爱吗?

4.6共情:学会与他人联接!

“回应”(同情)是很难让情况好转的,而真正能让事情变好的转机是彼此的“联接”(共情)。

4.7吃喝玩乐:与压力同行

4.8上网:痛并快乐着

5. 动机与人格

导言:你可能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一个人,也可能无缘无故地冲某个人发脾气,这些似乎都不受你自己意识的控制。这就是潜意识,一种蕴藏在你内心深处的神秘力量,它在真正激活你的动机、左右你的行为。而潜意识又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除此之外,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特质理论也都是重要的人格理论流派,你将从不同的角度学习这些理论,让你更加明确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同时也能更好地解释人类的行为。

5.1你未必知道的人格

5.2你不知道的东西,潜意识知道

本我和超我常常有冲突。自我起到调节两者的作用。调节失败的话就有可能会人格分裂。

自我通过部分第压抑本我的冲动,从而避免了和超我之间产生冲突。即自我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

5.3你运用自如的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人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烦躁,焦虑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从而进行了自己的心理调节,达到保护自己的一种作用。自我防御机制是潜意识层面的,通常来说是个人无法知觉到的。

一些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合理化;退行(成年人用儿童的形式来保护自己);抵消(当你有一个不可接受的行为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象征的手法来平衡这种心理上的焦虑,这就叫抵消);反向形成(行为和初衷相反);升华(具有创见形式的自我防御机制;很多文学作品就是这样子);转移(找替罪羊)。

5.4广告为什么会有用:人本主义的解释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于我们慢慢形成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呈金字塔形分布:


"凡自我实现者,必有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

5.5你的心理正常吗?

正常的人格倾向和失常的人格障碍是不一样的。注意区分。

5.6挨千刀的心灵鸡汤:行为主义的视角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都认为人由本能驱动,而传动的行为主义则否定了内在驱动,认为认是由环境塑造的。

5.7人心,可测吗?

人格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是不是保持不变的。

5.8血型与星座,可信吗?

6. 文化与社会

导言:在一个特定情境中,你的行为可能变得“不由自主”,而从众和服从可能夺走你思考与辨别的能力。认识它们,或许可以给你自己多争得一点理智。人具有归因的本性,但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却又很容易犯各种错误。身处不同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中,你的行为也会有错综复杂的变化。这个部分将会让你看到,人类的行为绝不仅仅受到其自身人格的制约,还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甚至因此出现巨大的变化和偏差。

6.1情境:你并没有那么自由

6.2服从:唤醒内心的“邪恶”

6.3归因:保护自己的尊严

6.4社会认知:情人眼里出西施

  1. 面部表情
  2. 言语活动
  3. 体态表现
  4. 行为方式

6.5助人行为:不能相信的媒体

6.6认知失调:求助的女神最美

  1. 人一般都是非常想维护自己稳定的、正面的、积极的自我概念。
  2. 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的自我认知产生分歧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不舒适感觉或者不愉快的情绪。(认知失调)
  3. 人会想近办法来减少这种不舒服、不愉快的感觉。
  1. 改变态度
  2. 增加认知
  3.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4. 减少选择感
  5. 改变行为

6.7态度:谁能改变你的行为

6.8群体行为:被别人“惯”坏的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