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心理学》—观众情感的卷入《完美的世界》—到不了的完美

2016-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Q哈哈

《观众心理学》—

 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看似理论,其实读起来并不理论。这本书中在讲述心理学、美学、观众心理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例子来向我们展示,通俗易懂,读起来很轻松。

 观众才是主角

 书中写道,心理美学的主角是观众。的确如此,不光是心理美学,在我们的戏剧影视作品中,最终的主角也依然是观众。但是一直以来,我们都觉得自己很了解观众,毕竟自己也是茫茫观众里面的一个,以为自己所想就是观众所想,其实余秋雨先生就为我们说出,这是我们对于观众的误解。我们其实并不懂观众的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而观众的感受,才是这部戏是否成功的关键。

 观众的理解和想象

 理解是剧作者们对观众的一种要求,一种期待,其实这也是观众对剧作家的一种要求和期待。观众去理解这部戏,是观众的义务和权利,而且在一部戏中,那个观众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其实多多了解一下自己的观众群,就会发现,那个观众都是一个“剧作家”,他们的不同的理解,总会对剧作家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只是就像书中说的,我们很多时候都忽略了这一点。另外一点就是观众的想象,观众的想象是对这部戏的补充,观众有时候很喜欢这种想象,他们会觉得这是他们在剧场的自由。所以,其实我们有时候真的不回去真的了解到,观众此时此刻到底在想些什么,这时候,我们需要反馈。

 反馈的意义

 反馈对于戏剧影视都是有重要意义的,没有观众的反馈,我们不知道舞台上的东西究竟如何。尤其在话剧中,当观众会随着悲伤而悲伤,快乐而快乐,当演员看到这一幕,他们也会更为开心。其实反馈可以推动舞台和观众的关系。就像书中的一句话,在剧场中,所谓果,见之于观众,所谓因,出自于演员。

 其实这本书的确是在一种轻松的氛围里让我们明白了观众心理学。

        ——————————————————

《完美的世界》—

 这部犯罪片不同于其他犯罪片,在这部犯罪片中,一位逃犯,在逃亡过程中与一户人家的孩子产生了类似父子的亲情,我们看到了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相依偎的两个人。

 相互填补的心

 其实这两个人在一开始的人物设置上,就奠定了两个人的心会紧紧的抱在一起。没有爸爸,想得到而无法得到的一切,父爱,游戏,糖果,万圣节的面具和衣服。海恩斯让菲利普写上他这一生要实现的愿望,菲利普愉快的和布奇一路前行,目的地是布奇向往的阿拉斯加——那里有爸爸生活过的影子。其实这时候我们也开始心疼他,其实他也是一个孩子,一个渴望去到完美世界寻找爸爸的孩子。

 到不了的阿拉斯加

 布奇在成长中无力得到的一切,毫不犹豫的让菲利普去一一实现,他对他说:“我这辈子只杀过2个人,一个是伤害我妈妈的人,一个是伤害你的人。”而这个小小的男人,却最终成为杀了他的人。布奇说过他要去的地方远不如他要去的原因,他只是想去阿拉斯加寻找那原本应该属于他的爱,布奇告诉过菲利普要独立坚强的面对这个世界,可惜的是这些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他讲给了菲利普听,却无法讲给自己听。

 在这个犯罪片里,两个原本陌生人却惺惺相惜在一起,而最后我们却又沉浸有感动在这份感情中,布奇还是没能到达那个完美世界,而菲利普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也许这一场旅行,对于菲利普来说,一生弥足珍贵。他不会忘记布奇,布奇看着蓝天笑着死去,或许他会在另一个世界到达他所爱的完美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