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4

2018-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朱玉林

 周文化的活化石----陕西岐山臊子面

快乐有趣

   岐山臊子面即大肉浇汤面,在陕西省关中农村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待客主食。它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从汤的味道上讲是酸、辣、香;二是从加工的面条上讲是薄、筋光;三是从食用的整体上讲是煎、稀、旺。   

岐山臊子面始于周代,被誉为周文化的活化石。它制作时以大肉“臊子”加黄花、木耳、豆腐、海带及鲜味的底菜、漂菜烹汤浇面而成。臊子即肉丁,特点是“香而不腻,色味俱佳”,所谓“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想要达到此等境界,肉丁们可谓历经艰辛:首先是同骨头一起被放在一口其下烈火熊熊的巨大铁锅里煮,待肉煮烂了以后捞出来,剔除骨头,将肉剁碎了裹在纱布里,最后还要如此这般的“上大刑”。经过种种磨难,出类拔萃的肉丁终于“诞生”了。    

臊子面是陕西的风味小吃,品种多达数十种,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誉最盛。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而岐山臊子面乡土风味尤为浓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韧滑爽,俗称“神来之食”。所谓“煎”、“汪”是面条要热得烫嘴,汤里油要多,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岐山臊子面的特点。当地民谚说岐山臊子面是“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更好看”。由于其制法独特,味道鲜美,饮誉并在关中大地和甘肃陇东地区流传。在西安、宝鸡无论是夜市小吃,还是门面店堂,随处可见岐山臊子面的招牌,可见其影响。

相传周文王时期,在岐山原下渭河畔,常有一条大蛟龙出没,伤害百姓。文王得知后,便下令除掉了祸害百姓的蛟龙。据传说,蛟龙的肉味道鲜美,吃了可以驱恶除邪,延年益寿。于是,文王叫人将蛟龙剁成许多小块,另给众人食之。吃了蛟龙肉,部落从此繁衍生息旺盛,人们体格健壮,使使部落逐渐壮大了起来。从此,人们沿用这一生活习惯,将肉食剁成小块,烧炒而食,以求得四季平安,兴旺发达。 后人通过长期的烹调实践总结,将这种肉丁做成的膳食品称作臊子。它不仅味道鲜美独特,不腥不腻,既可以独立膳用,而且还可同其他食品拌餐,且可以长期保存,逐渐成了地方的风味食品。岐山人将大肉做成的臊子和本地面食加以结合,创新出了风味独特的岐山臊子面,一举传遍方圆,香飘千里。原“岐山照壁背后面馆”的臊子面,以其经营有道,做工独特,味道俱佳而曾受到过皇朝的褒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