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

“人之生動之死地”

2014-06-03  本文已影响422人  杨玄之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主流解读多把生死坐实,即生理意义上的生命。如韩非:

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由此思路出发,此章多被解释为养生、贵身思想。这样解释当然没错,符合文本的表层思想,也符合老子时代的素朴现实。但如果把《老子》视为意义不断生长绵延的哲学文本,则要考虑更丰富的隐喻意义。

我更愿意把“出生入死”解读为“穿越于生死之间”。此生死已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而更接近于佛家所言“念念生灭”,即智慧与生存状态的生机与死寂。我等凡人,时刻沉浮在缘起的巨浪中,在生生不息与沉沦死寂之间摇摆。

由于世相的强大惯性,我们往往会出离生机(婴儿、水),而“中于机辟,死于罔罟”(庄子),进入死地。这是出生入死的哲学隐喻。我们越是要“求生”(成功),就越是容易入于死寂。生与死的可能性原本是相等的,但我们往往选择了死地。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怎样打破这种“动之于死地”的生存悖论?表层的养生、贵身肯定是不够的。老子让我们先沉静下来,凝视生命的真相,就像小时候把石子丢进池塘,看着池水泛起涟漪,又复归于平静。在此动静之间,了悟真正的生机与死寂。

孰能濁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十五章)

2012.10.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