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丛林随想

周末参加老公单位春季活动,准备带儿子体验下飞跃丛林。周一晚上我就已经提前告知了周末的活动安排,我给他说“周末我们要出去玩爬上趴下的游戏”。小娃娃听了后相当兴奋,回答道“我就喜欢爬上爬下”(不愧是爸爸口中的大猴子)
早上9点半准时从城里出发,10点就到达了飞跃丛林的所在地:天府新区兴隆镇瓦窑村四组200号
飞跃丛林项目分成5个等级如下:
黄线:3岁以上,可以由儿童独立完成一系列的障碍环节。在获得快乐游戏的同时,学习到成长的意义,提高儿童意志力、执行力、判断力。
绿线: 亲子线,(1.2米以上身高的儿童和成人)由家长与小朋友共同完成一系列的障碍环节。在体验过程中帮助小朋友克服困难,共同前进,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蓝线:1.45米以上,高空体验线:(1.4米以上身高的儿童和成人)体验高空探险,跨过摇摆的木桩,爬过垂直的岩石,穿梭于树间,感受泰山生活。
红线:1.45以上,趣味体验线:(1.4米及以上身高的儿童和成人)在无限的体验乐趣中突破自我,感受飞越激情。
黑线:1.5以上,难度体验线(1.4米以上身高的儿童和成人)对体力,耐力、平衡力的一次全新挑战,突破极限,挑战自我。
简单的看了下各个项目的介绍,只有最简单的黄线才适合3岁左右的小孩,于是领了黄线的黄色手环就带他直奔目的地。由于走错了方向,看到了黄线的游戏项目,心里一惊“哇,难度不低呢”。到入场的时候更是被通知“黄线只允许孩子单独进入,大人在外面等候”。简单的给孩子交代了规定(妈妈不能进去,只能在外面),兴奋的小孩自己走了进去,留下了忧心忡忡的老母亲。
老母亲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大人观察点,看到小人儿正在走钢丝,看起来好危险。一路从入口慢慢进来,儿子都特别的谨小慎微。(主要是慢,慢,慢)儿子每前进一步,老母亲都会表扬他,鼓励他“这个难度还是蛮大的,小花生心里害怕,但是最后还是走过来了,你克服了内心的恐惧,这就是勇敢!”育儿书里面的知识点总算用上了,告诉了孩子什么是勇敢。(也是这周儿子发烧还要去体验跳舞,我告诉他了什么是坚持)
纵观周围的婆婆妈妈们,大家也都很焦虑,代替焦虑的是他们不停的唠叨:
“这有啥子好怕的嘛,胆子咋个那么小呢”
“胆子滴滴儿小,你走嘛,不走以后不带你来耍了”
“你看别个弟弟好勇敢,你比弟弟还不如”
这些唠叨有没有觉得很耳熟?儿时的父母是否也对你说过这些话,你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父母一点都不了解自己,我就是胆小又怎么了, 我就是不走。
我们都知道最不应该对孩子做的两件事:一是不要给孩子下标签,二是不要和别的孩子比较。当把自己带入到这个情景当中充当小孩的时候,你的感觉是好受伤,可见这样的语言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在一旁被迫旁听的我,心里在想我要好好组织下我的语言,鼓励下有点害怕的儿子。那么应该怎么做呢?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情感引导:(告诉他,这叫做勇敢)
1.给孩子埋下一个种子 (提前告诉他要去玩有点挑战的游戏,需要勇敢)
2.观察判断孩子 (孩子当下的状态是什么,禁止?害怕?生气?)
3.学会聆听 (学会听孩子说)
4.反应情感 (告诉孩子他现在的感觉就是害怕)
5.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当孩子克服了害怕,这就是勇敢)
所以经过我的鼓励,儿子虽然上午玩到最后哭着出来了,但是下午毫不退缩的又要去玩,而且挑战了最高的平台2次。回家的时候小家伙提到自己爬到最高的平台两次的样子,感觉他小小的内心是为自己自豪的。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一句话:
如果你想让育儿的道路更加平坦,那么就多看书,看好书,并在育儿的道路上不断实践才是硬道理。
好书推荐: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个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