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心情随笔散文

狐言狐语 | 学生真正的抉择时期:初三(九年级)

2019-03-03  本文已影响48人  青狐啊青狐

原题:学生真正的抉择时期:初三——反思一直身处的教育环境


不得不承认,自己如今已经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两难境地:考研,还是工作;追求喜欢的东西,还是现实点,为生活先获得生存的条件。

当然,这样的两难境地有很多,但是这里想说的不是这些,而是要跳出这些现象,考虑另一个问题:身为学生,我们何时才能痛痛快快地读点自己喜欢而又能提升自己的书,什么时候才能切身感觉到自己正努力的,就是将来能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

也许有人会说,好好读书不正是为了将来的工作生活吗?好好读书不正是将来可以立足社会吗?能有什么矛盾呢?而我只能说,这是理想之说,现实情况下,有了那些压着你,时刻提醒着你,想要“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根本不可能。况且很多情况下很多人正学习的,可能和将来从事的工作事业一点关系都没有。

其实,我的这些问题、这些矛盾之所以出现,归根结底在于自己不够优秀。当初的不优秀才有了这样的大学,如今的不优秀才有了这许多尴尬的两难。

不优秀并不代表自己没努力过;说这些只是以自己为例说明一种情况,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如何选择。

当然时光不能倒流,但却可以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借鉴:学生的真正抉择在初三(现在是九年级)。

据了解,在上海有一种说法,学生真正的关键不在高中,而是在高中以前,只要学生能读到高中也就等于迈进了大学。

当然这是对上海本地人而言,我们也当然没有理由去怀疑这种说法,因为他们有的是大学,可供选择。所以,无疑他们的学生真正的抉择在于初三。当然有选择就必然有淘汰,但是他们仍还有可以选择,那就是选择职业教育,而且他们的职业教育也发展得很好。

再回来看我们内地广大的农村,我们当然没有上海那样的条件,但是作为一个农村的学生,我们依然要面临选择。其实,我们也可以学学他们的选择,我们同样应该在初三就开始选择。

不得不承认,高考制度如今虽然有很多问题,抱怨也很多,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它是目前情况下离不开的制度。所以,这就意味着,如果选择了高中,也就选择了高考,进而以后的道路就是努力进入大学,通过大学进入社会。

在这里我为什么没说高中之后,选择职业技术教育?原因很简单,那是不得已的选择。如果高考之后选择了职业技术教育,不能说三年高中白学了,但是在通往职业技术教育的道路上,与同龄人相比,恐怕不得不承认已耽误了很多。

所以,我说在初三就应该抉择。

但是那时我们不懂,老师们几乎都鼓励我们去走大学的路,于是,便有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景象。

我们头破血流之后,进入了一个称作象牙塔的地方,却依然面临着万般抉择与考验。这样的情况,一年年,一代代地过去了,难道以后依然要如此吗?

当然,我们不愿这样。我们抱怨这抱怨那,有人甚至要考虑废除高考,对我们这样的人口大省,考生人数大省,我们的苦有时更是有口也说不出。

其实,我们可以跳出圈圈站在高处看看,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观念。不知道有没有人考虑过,我们的高考录取分数为什么被抬的那么高?

当然会有很多人说因为我们考生多。对,一点没错,但是,不知有人考虑过没,这背后又意味着什么?可以露骨地说,高考对于我们这样一群千军万马来说,它就是一个调节杠杆,而调节的权力在别人手中,我们只能任人“宰割”。

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供求关系的道理,可是我们的高考不也如此吗?我们千军万马地涌了过去,结果人家分数尺度一亮,我们的许多“战友”就纷纷落马了。

而且这一切看来似乎还那么合情合理,因为一年年依然是千军万马。有时不禁痛心地想,我们豪情万丈、热血沸腾,可是人家却很冷静地说,我们不需要那么多啊。

于是,我们的分数越抬越高。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拿自己的热情去面对人家的冷漠(不需要)?

也许事实本就是如此,只是我们可怜的观念还没转变罢了。

国家的发展趋势所需,越来越需要专业性人才,越来越需要技术性员工。如此,就不难理解国家为什么会这样控制高考招生人数。也许一个潜在的趋势,就是通过高考调节来引导人们去往技术型专业型人才发展,而我们却还一直在“一厢情愿”。

也许应该慢慢转变旧的观念了啊,不应该再做人家不领情的蠢事了啊。

到了初中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就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如果选择高中,就必须目标明确以后的道路是大学之路;如果选择不是高中,或者上不了高中,也无须自责和烦恼,鼓励他们去走职业教育之路,以后依然可以成长为一个领域的人才。

也许有人会说又有谁能知道未来呢?是啊,人生充满了变数,但是我们的老师,有责任去让学生明白一些时事和大环境,给予必要的合理的引导,毕竟那时的孩子们不懂“大势所趋”。

时代一直在呼喊,要搞素质教育,想法很好,也应该提倡,可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省,那只能算是理想,尤其传统教育观念尚未转变的时候。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做什么都得去竞争,于是,我们的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我们的初中只有一个目标,高中;我们的高中只有一个目标,大学。这样一路不知疲倦的追逐,也许我们胜利了,进入了所谓的“天之骄子”之列,更有甚者被称为所谓的“状元”。

可是当我们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我们错过了很多,我们不禁冷汗直冒,我们除了一路追逐还有什么,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兴趣爱好,我们的特长……丢了太多太多。

翻开历史,我们的古人起初就要学习礼、乐、射、书、数……后来秀才就能通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他们中的甚至十几岁就已经足迹已遍及大江南北,四海之内皆兄弟;举人会考就要写关于国家时事大政方针的策论……与之相比,我们汗不汗啊,还有什么资格称自己为“骄子”、“状元”?

说了那么多,还是一句话,既然无法改变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要不时地跳出自己的圈圈,到高处看看,然后再决定我们的选择。

2011年11月13日于夏梦湖


一家之言,仅供笑谈。更多内容请关注文集《狐言狐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