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简友广场

说文解字学习笔记——六书(上)

2019-01-23  本文已影响0人  Akinos

在上一回,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汉朝许慎半生心血写下的一本研究汉字的著作。“说”是解说,“解”是分解,“文字”是汉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第一篇:说文解字学习笔记——什么是“说文解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六书”。

什么是“六书”

“六书”,指的是汉字的六种构造方式,就是汉字从无到有,被创造出来的六种方法。六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在古代,贵族小孩必须学习“六艺”,而六书是其中一项。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保氏》

那么,六书是哪六种呢?许慎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许慎《说文解字》

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什么是“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许慎《说文解字》

象形,就是按照事物的形状、线条,画成那个样子,随着形状弯曲而弯曲,就像“日”和“月”两个字。象形应该是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汉字本身就被称为“象形文字”。许慎举的例子是日月两字,这是日月字形的演变过程:

可以看到,“日”一开始就是一个圆圈中间一个点。因为太阳是圆的,所以“画成其物”,“日”字就是一个圆,中间加一点仅仅是为了将“日”字与其他图形符号区别开来。“月”是一个月牙形,因为月亮大部分时间都是有缺口的,“随体诘诎”,“月”字就成了这样弯弯的月牙形。至于“月”字在小篆中演变成那样,其实是为了线条的柔美流畅。不过那样写导致了一个问题。

上图是小篆中的“肉”,为什么长这样?因为一开始的肉指的是猪肉、牛肉这些牲肉。所以同样用“象形”方法造出来的“肉”,形状象带肋骨的一块肉。我们发现,“肉”跟“月”在小篆中非常相似,很容易混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好多月子旁的字,跟月亮没有关系,反而跟吃肉有关了,诸如肝、胆、胖……

用“象形”来创造文字还有一种方法,叫做“依附象形”。最简单的例子是“果”。

树上的果子,直接画一个圆坨坨,显然不够形象,因为长得类似的东西很多啊。古人就很聪明,果子是长在树上的,所以古人先画了个“木”,下面是根,上面是枝干,代表树。然后又在树上画几个圆坨坨,代表果子。这就是典型的“依附象形”。

什么是“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许慎《说文解字》

初看时,觉得有点意思,仔细审视后,才看到其中的含义。这里许慎没有直接说明“指事”的定义,但确实是这么回事。用“指事”创造的字,就是看一看觉得很像,越看越像。比如“上”、“下”:

“上”、“下”最初创造的时候,就是一条基准线,在上面加一点,代表“上”,下面加一点,代表“下”。至于小篆里面多了一条竖线,又加了一个弯弯的形状,那是为了区别其他字,并没有什么含义。但是不管加什么,其造字的内在含义是不变的。“上”就是在基准之上加一点东西,来指出在基准的上面就是上的意思,不论这是一点、一竖、一弯还是什么。

所以,如果让我们用现在的话来描述什么是“指事”的话,我们可以说:用一个符号来指出我们说的事情,就是指事。

再举两个有意思的例子:

我们已经知道,“木”是指树,那么树根呢?树根就是在树下面价格符号,来指明我们说的是树根,所以就有了“本”,所以本最初指的是树根。同理,树梢就是在树上加一笔,就是“末”。是不是很有意思。

什么是“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许慎《说文解字》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比”和“合”以及会意的“会”:

两个人挨着,就是“比”。“比”最初是挨着的意思。一个盒子,上面一个盖子,盖子盒子组合在一起,就是“合”。一个小笼包的笼屉放在灶台上,再把盖子盖上,就是“会”,会至少有三部分,所以我们现在说的开会,通常要有三个人以上。所以会意的“会”和“合”在这里都有拼接、组合的含义,而不是领会的意思。会意不是领会意义,而是把意义拼起来。

所以“比类合谊”,就是把同一类东西组合到一起,在吧它们的意义拼接起来。我们已经知道,“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所以,会意就是把两个以上的“文”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构成新的含义。

许慎给出的例子是“武”和“信”:

“武”字,下面是止,“止”字最初是指脚趾,像脚指头张开的脚掌,以三根脚趾代替无根。后面演变成脚的意思,又引申为停止的意思。而“戈”长得就像古时候的兵器。所以“武”字最初的含义,是去制止暴力的一种行为。但是后来也有学者反对,并提出其他的解释,这里就不说了。不管怎样,“武”是一个通过“会意”创造的字,这一点是肯定的。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那么“信”呢?在上一篇我们已经讲过了“人”和“言”是怎么来的,拼起来,“人言为信”。古人认为,人说出来的话应当是诚实的,所以“信”的本意就是真心诚意。

好了,今天要就先写到这里吧,内容太多的话写的人累,看得人也累(其实是为了偷懒),下一篇文再跟大家分享“六书”中的剩下三种吧,它们是:形声、转注、假借。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家一定和我一样,不经感慨古人的智慧。虽然很多文字本来的含义现在已经很少用到,大部分都是用的演变、引申后的含义。但是学习这些文字的创造方法及其原本的意思,本身就是件十分有趣、好玩的事情不是吗?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转发哦,我们下回再见!

(转自本人公众号COSNTAKI,原文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