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技能知识体系的5个基石技能(一)读书学习的套路
构建技能管理知识体系 【毕愉斌】
第四章 夯实技能知识体系的5个基石技能
有了自己要为之付出为之奋斗的知识体系,明白了提高自己能力,提高自己认知的有效方法,如何让我们已有的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来持续的坚持呢,来经历风雨考验而不退缩呢。如果我们不按自己的逻辑消化知识,而是简单的把知识机械地放在技能树上,那么这类知识很快就忘却了。
本章主要从内求这个角度,来展开我们的知识体系建设,让大家在深入思索为什么要建立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跟在哪,如何把我们的知识体系建造的更稳固。只有我们的技能树根深蒂固后,我们的知识树能自然的开枝散叶,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掌握的新技能才能经得起岁月考验,不会一阵风就断枝落叶。
1、读书学习的套路
学习能力,也是我们知识体系里面的一个重要知识领域、重要基石。就好像我们的身体一样,如果我们身体较弱,或者有异常疾病,那么我们吸收的很多事物都很难被吸收消化,也很难转化成我们肌体需要的营养。
我们一方面要挑选高质量的有机食物,来确保食物营养充分。一方面也要调理我们的身体,确保优质的营销能高效吸收。有效的反馈,可以促进学习的持续进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获取养分,吸收养分。
现在这几年流行的读书方法非常非常多,我们一面多多吸收好的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认真实践,帮助自己更高效的读书学习,一面要逐步忘掉这些方法,让读书能力内化成我们的软技能,成为我们的技能基石,潜移默化的运用,力臻游刃有余的境界。
读书学习目的
这一部分主要说说读书学习,觉得自己读书学习效率挺高的自己跳过,困惑自己读书学习效率方法的,可以借这个引子,先看看在思考,如果要深挖的,可以再豆瓣上搜索关于读书学习方法的高分书籍去系统深入学习,彻底夯实自己的这个基础技能。
我们自己梳理的技能知识体系,就是在践行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方法,从大的宏观的视角去梳理我们的知识领域。如果要聚焦某个细小的知识领域,就要我们一本书一本书的去夯实我们的基础知识领域。把这些细小的知识领域,关联到我们整体的技能领域里面。
所以基础的读书方法,也是围绕思维导图方法,去消化吸收每本书涉及的知识领域。如果是硬技能的,就很好体现学习成果,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具备的解决能力等级。这类书籍,先根据自己工作岗位职责去挑选该领域的书籍,结合实际案例,静心去练习就行。
还是说说软件开发这个岗位的硬技能学习,根据自己的岗位要求,找到合适的基础的技术书籍,花时间去根据书籍里面的案例,好好自己动手去实现。把这些案例都耐心细心的扎扎实实演练一遍,在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场景,基本两到三年,都能在这个行业施展开来。
在往上才是真正考验人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对技术没有太高追求,不在能继续攻坚克难,基本上技术水平就很难在提升了。所以每个领域的牛人都是稀缺的,也是最值钱的,大部分人都止于熟练了,再往精通上走基本就人迹罕至了。
当硬技能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好好去磨练磨练软技能,让树根继续深入,转化更多养分,促进树干的成长。就要想办法去优化一下学习套路,让自己继续轻装上阵。
软技能书籍的涉猎面很广,像我归纳的3大软技能体系23个知识领域,如果要看书可能最基础的书籍也得接近百本。如果你没有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很难去展开的。这都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是需要经年累月保持一个读书习惯才能去实操的。
较宽的知识面,才能在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给我们足够多角度的知识点,去体悟问题的多维属性。从而降低自己的低级焦虑,做到一定的自律,一定的情绪自控,修炼一个安静的心灵。只有多去通道一些经典,放下我执,感悟圣人的价值准则,才能逐渐悟道,知天命。
读书方法,也可以给我们解惑。很多的冥冥大众,要么较少读书,遇到问题,还在大多在环境因素上找,把自己的人生问题归于环境,自怨自叹,无法摆脱。日复一日,一边抱怨环境,情绪起伏,一边不读书,不思考,固执自封,阅读一些片面鸡汤,反而难以消化,陷入死循环。
进入这种死循环,如果不能摆正自己的三观,就会持续性焦虑。如果能接触一些正能量的人和事,让三观得以清明,也能傻人傻福,自得其乐。如果在陷入一些负能量的人和事,那么三观就很浑浊,基本是经常性的心乱如麻,疾病缠身。
所以多读经典,静心去体悟,才是解开这个死循环的关键。所以没有在软技能里面单独列一个情绪管理,自律自控这个知识领域,就是因为这些问题是表现,关键还是我们要去读经典。
除了读圣人、大师的经典,还要读一些致用类的书籍,这类书籍可以辅助我们在工作中更得心应手的处理一些现实问题,如何沟通,如何汇报,如何团队管理、项目管理、人际关系等等。致用类书籍可以学了就用,不断学,不断提高我们工作能力。
读致用类书,可以用一些技巧,更好的阅读吸收,经过不断实操,转化成能力,有助于我们体悟大师的经典。这类书都是基于现实问题场景,来细分问题场景,根据场景总结的一些套路操作方案,非常有助于我们解决各类针对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去刻意练习一些读书方法,让自己阅读效率提升。但是大部分都不是最强大脑,不必特别在意阅读效率,不要被工具困住,要合理使用工具。不管牛刀,鸡刀,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并能提升自己的效率就可以啦,不要过于计较。
还有我们的大脑最不擅长的就是记忆,要让我们把学过的东西都倒背如流,这是不现实的。书看了,经常不用就忘了,很正常,切不可为此苦恼。如果把记忆当成准则,去要求自己,那么你就是还没跳出比赛思维,我们读书不是去为了参加记忆大赛。
史书记载:南朝梁武帝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四岁开始识字读书,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读书速度惊人!他一次就能读通十行的内容,而且记忆力超强。“一目十行”这个成语就来自于他的故事。
这类最强大脑,天资聪慧,可以通过训练,专门去挑战大脑极限,参加最强大脑比赛,参加世界记忆大师比赛,展现自己的大脑能力。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以不必自卑自己的大脑能力,还是那话,我们读书学习,不是为了记忆比赛,关键是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最终的目的是,提升我们的能力层次和认知层次。
读书方法
接下来再从,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归纳信息来说说知识处理的过程。这个也可以画个图,看下我们知识转化流程。
收集信息,现在是信息超载的时代,公众号里面的推广,动不动就是回复什么消息,免费领取几G资料,我们的各种网盘,各种阅读APP,里面的资料都是浩如烟海。所以收集资料的能力目前这个社会基本都不缺,关键是找到高质量的资料,并能从里面过滤出跟自己的背景贴近的。
过滤信息,在重申一下,我发的软技能知识体系里面的3大领域23个子领域涉及面较多,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如果要找本书系统的学的话,一定一定要上豆瓣,去根据关键词搜索一下,看下评分,豆瓣的评分还是比较少水分的,还可以看看评论区的,里面有些有心读者,还把书里面的内容提炼出来了,可以直接先看浓缩版的。
归纳信息,把过滤下来跟自己有关的知识好好学习,摘取里面的实用方法,改用的就用,自身做的不对的,就先把这些前辈总结出来的套路,认真模仿演练,转化成自己的能力。然后在结合自己经验,把各类前辈的观点,在总结成自己的理解,就算自己对该问题领域掌握的不错了。
所以我们读书要想办法找到自己问题,针对问题去修正。经典类书籍就是隔几年不断的看不断的悟,致用类、技术类书籍就是找到有效的套路不断的练习归纳。
还有前面提到的每月至少读2本书,之前没详细展开,这里就在说下这个点。因为读书分精读,泛读,跳读,很多种读法。而且把读书这件事扩大了来说,就是信息获取,我们除了获取书里面的信息来转化为知识,还有各种阅读媒介,公众号,头条号,网易云阅读,得道,喜马拉雅,樊登读书等等。现在最不缺的就是知识,缺的是我们驾驭这些知识的能力。
所以我们处于不同的层级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读书学习,切不可刻意呆板执行。刻意练习,是实现我们成为一个专家的一个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也不可能是我们幸福人生的唯一方法。还有一些微精通,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切不可偏执的践行这些知识。
不要把方法手段当成目的,这是读书学习的一大忌。如果有成功学,我们大家都去学成功学,不在区别的了,是不是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失败了,人人都成功了。所以一定要分场景去学习,读书学习是为了让你心情平复,减少混乱,走向快乐幸福,如果反过来把读书学习当成负担,是很难精进的。
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学习重点,用心去学就行。不断的学,不断的感悟,争取有能力去体悟圣人的境界。
这里在针对致用类、技术类书籍,谈谈自己学到的一些技巧。是我通过参加活动,对高效阅读的归纳,如果部分有用,就部分用,无用就过。
高效阅读,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理论体系,让阅读方法更套路化。立足于高手总结出来的套路,吸收了这套高效读书输入法,就对读书方法有了些更新,在后续读书过程中勤加练习,就慢慢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让普通的自己在读书方法上精进了一些,解惑能力就提升了些许。
何为高效阅读:
1、带着目的去读。你希望通过读这本书获得什么,有了目的的引导,就能有的放矢,提高自己的专注度,摒除干扰,最好就是进入忘我状态,这样就为吸收书中内容准备了一个真空环境,为自己的理清阅读思路和环境。
2、第二遍比第一遍更容易理解。第一遍阅读不要逐字逐句匀速阅读,要针对不同内容用不同的阅读速度,尽量快,把重点要读的标示出来。第二遍,基于第一遍对书的整体的认识,以及标示的重点,在重点阅读,这样看书就会效果好很多。
3、阅读后回忆效率更高。读完书后,在把书内内容回忆一遍,就是在脑海中在推演下该书的内容,这样就能在脑海中留下些内容,不至于看完就结束了,大部分就忘了。可以通过回忆,加深对该书籍的理解。
4、按自己的框架重组内容。这个是最重要的,要想真正把书里面的内容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并能记得深刻,就要把书里面的内容,按自己的思维导图,形成自己的结构,这样就能把这一块知识形成一个小体系,并能和自己之前的知识形成关联,充实到自己更大的知识体系中,只有通过这种关联,把已知的知识和这部分新知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有效记忆,才能把自己的整个知识体系完善,提高自己的认知层次。
可以通过这个高效阅读技巧,提高自己看这类书籍的效果,也可以学习一些高手总结的整体性学习策略去学习,还可以通过拆书帮的体系去学习,总之,最后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套路,并融会贯通。不迷信书,要主动去驾驭这些书籍里面的方法。
知识转化
我们通过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技能知识领域串联成我们的技能知识体系,遇到问题,可以有效的检索我们的知识,从而避免我们的知识一盘散沙。但是如何让自己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和认知呢?我们之前的知识都是被动的,不管是大学的学习课程,还是我们的硬技能要求的业务相关的知识,都是基于环境,强加与我们的。
这里在把每月至少读2本书这个事,再好好掰扯掰扯,不然在信息收集,过滤,归纳这几个点上没有自己的思路体系,固执于某些方法策略,这样构建的技能知识体系,转化效率还是不高。所以这里非常有必要把这件事在展开下,通过线性思维,系统思维来说道说道。
通过线性思维来分析读书这件事,就是流程化的去做,收集,过滤,归纳,不断在各个知识领域构建自己的技能。先把这个流程做好,才能算构建好了自己技能知识体系,这时才能解决自己的物质需求,打造自己的优势舒适区,保证自己的生存能力。
如果通过系统思维来分析读书这件事,就要思考一些抽象的哲学问题,为什么读书,读书能快乐么,读书能成功么,读书能改变命运么,读书能幸福么,读书到底有用么。这么多角度来分析读书这件事,才能把读书这件事想明白,如果没有这么多维度的质问,没有这么多角度的思考回答,我们也很难搞明白读书这件事。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哪,不在书里面,在我们心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路走,一路读,一路感悟,非此无他法。所以如果说每月至少读2本书,有人还在争论这个问题,基本上这个人的认知层次就不高,就还没想清楚读书的正在作用。
线性思维去读书,优化读书方法,可以让我们功利的去搭建自己的技能知识体系,保证我们有一块舒适区。系统思维去看待读书,可以让我们超越读书这件事,把这件事纳入我们整体人生困惑里面,我们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幸福,读书只是里面的一种方法。
这就是知识转化,把读书这个技能结合其他技能,共同形成我们的认知体系,不局限于一城一域,要从整体去看待问题。通过多种角度去看到每个知识领域的技能,遇到问题能组合多个领域的知识,给出多种解决办法,这样的认知能力,才是读书学习要去的方向。
体系化阅读,然后总结,讲给其他人听。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后,我们对该领域的知识掌握才最深刻。看完书后,还能给另外的人去讲,而且讲完,自己觉得条理很清楚,对方的吸收效果也很好,这样掌握的知识才算真掌握。
有了这些认知后,就不会拘泥于具体的学习工具。看书可以让我们更体系的理解该领域的知识。看公众号文章,或者一些高质量的内容平台,可以扩大我们的认知范围,可以在某个时间点,和我们发生共鸣,让我们的认知能力在共鸣这一刻升华。而且有些公众号深度也很深,就看你能否遇到。
我们合理的去分配精力,该读书就好好读书,该看内容平台的文章、视频、音频就去看,要享受这种多元化丰富的学习工具,成为这些知识的主人。该刻意练习就刻意练习,一步步夯实自己的技能知识体系,一步步转化成自己的能力与认知,不断提高精进,优化自己的脑力和心力。
最后在说下工具,各种云笔记APP都可以去试一下,试着哪个用的顺手就用哪个。还有就是微软的OneNote,这个工具用来做读书笔记,文章摘录也是比较好的,可以多去搜一搜这些工具的攻略,提升用工具的效果,磨刀不误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