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简书: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文/江无猜
这可能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于文化传媒是如此,对于作者更是如此。
从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主张文化多元和流量分流。我们再也不需要听从一把集中的声音描述这个世界应具有的模样。我们亲身体验,一边笨拙地讲述,一边交头接耳着。
传媒不再为遥不可及的金字塔,成为一座座可以轻易跨过去的小土堆,绵延不绝于地平线上。它们高矮有别形状不一,却拥有一个统一响亮的称谓:自媒体。
这可能是个最友好的时代,只要你会写字,你就是一个报社或出版社。每天在电脑前坐一会,找找资料,动动键盘,就能批量生产一篇篇图文精美的文章,供人围观。不小心成就一篇爆款,还能拥有“睡后收入”。
文字终于不再寂寞。写文的人空前之多。多少人以此谋生,我不得而知,更不敢置喙。时代教我们对每个新兴职业保持宽容。
在这场自媒体人的集体狂欢中,不乏一些格格不入的人。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被动错过班车的人,第二类是主动错过班车的人,第三类是从不坐车的人。
我把自己归为第一类或第二类,到今天多少有点摇摆。
第三类人是极少数的存在,拥有旷世奇才又桀傲不驯,像个坚定的苦行僧,必须独自在痛苦中反刍,沉思。他们偶尔想发出一些警世良言,刚张开口,声音就被淹没。
人声嘈杂。
他们是寂寞的,曾经朝闻夕死的真知灼见,字字珠玑,却不及一篇拼凑而成的爆文价值更大。
文化自这里开始断层,空前繁荣,又空前调敝。一边是自媒体以各种载体轮番登台,热闹哄哄,一边是传统媒体惨淡经营甚至黯然离场,一些报社在负重前行。
当人们为发现一条捷径奔走相告,为一个社会热点一哄而上,发现复制粘贴比呕心沥血来得无比轻松,评价作品质量孰优孰劣的标准愈发模糊,索性统一以点击量来度量。这个时代不需要评委,不需要编辑,人人都是作家,离被推上神坛只差了一点流量。
对于文学,过去大多被捧为追求终生而不得的情人,如今却成为可供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只要有金主认领,随时可包装成大明星。
危险在于,如果人人都不愿意思考,只作鹦鹉学舌,假与时日,人声渐稀,我们也就只能发出像鹦鹉本来的咕咕之声了。
对于我们作者,这可能是一个最容易的时代,却肯定不是最理想的时代。这是历史的裂缝。
如果我们还不曾创造什么,至少应该坚守、捍卫一些稀少而珍贵的东西,以为后人作保存。就算是,作为一名(自)媒体人的职业操守和自我觉悟吧。
谨作此文,与君共勉之。

文/江无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