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驱动》章一:价值 | 2024-01-12

2024-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瓶子笔记本

2024年第12篇

第一章:价值: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复制 -- 不要浪费生命给你的无限可能。

职业分为两种:复制类、转换类。转换类是一次性的,比如厨师做一顿饭,复制类是可重复的,比如作家写过的一篇文章。

“转换”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复制”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带有“复制”属性的生产活动,几乎做到了“一劳永逸”,因为它们只需一次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成本微乎其微,而收益则源源不断。

这就带来一种可能: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不再出售自己的时间就能产生收益,从而实现财富自由或人生自由,彻底解放自己。这种非线性增长的“复制”力量,可以让自己的人生产生无限可能。

并非所有的“复制”类活动都具有无限可能,因为“复制”只是一种渠道,获得无限可能的关键依旧在于价值。要想获得无限可能,“复制”和“价值”缺一不可,且价值越高,可能性越大。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有追求,那就应该激励自己去创造“可复制的价值”

价值:用价值规律看问题,你的人生会发生巨变。

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交换才是硬道理”,只有当自身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我们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才能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并得到对方对等的回馈。

成长的目的就是创造价值,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而且你创造的价值必须是长久的,因为越长久,价值就越大。

这个道理放在写作上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想办法生产有长久价值的文章,创造对自己和他人长久有用的思考,摒弃一切不具备长久价值的内容。于是我自然选择了这样的策略:力求每篇文章都追求底层、不碰热点、不说个人碎碎念,砍掉浮夸的表情、无意义的插图及一切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同时力求每篇文章都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改变一个观念,而不是让人情绪高涨一下之后就归于沉寂了。

更重要的是,每次提笔时我都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再看还有价值吗?如果没有,那就没必要写了。仅这一问,就能消除一切浮躁的动机。

想想那些我们愿意主动关注的人吧,他们是不是都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呢?因为这些价值可能对我们有用,所以我们愿意关注他们,和他们保持联系,甚至愿意付费支持他们。

“利他就是利己”这句话真不是什么鸡汤,而是这个世界无比真实的运行规律,谁能早一天正视它,谁就能从中受益。

把视角从“我想要”转到“我能给”的时候,很多浮躁、妄念就会马上消失;对的东西,你就坚持,不需要想清楚。只要这件事情是有好处的,对别人、对自己有价值,有贡献和产出,你就坚持。人生所有的付出和经历,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刻给你回报。

用知识为价值加码:“顶级信息论”和“10万:1千的输入输出比”这两个观点,它们让我直接从“经验写作”跳到了“知识写作”的层次上。

永远走价值积累之路:写作都是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害且适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技能。一个人要想真正提升自己,输入和输出势必形成闭环。无论选择写作还是其他,“价值产出”之路永远适合每一个人,无论何时都有效。

利他:毋庸置疑,利他是最好的人生

凡事要有利他之心,利他的本质是爱,利他心是我们最大力量的来源。

利他的结果是利己:那些不带功利心的付出,最后都会通过某种形式加倍返还。

利他的途径是创造价值:利他的正确姿势不是无端付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或价值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而不是试图用某种条件去取悦或控制他人。既要有利他之心,也要有利他之力,二者缺一不可。

利他从接纳利己开始:利己是人的本性,而利他是一种超越,我们不需要在拥有一个的同时将另一个消灭,我们可以兼而有之。

镜子: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镜子

更好的建议不是劝说,而是影响:“身教大于言传”,自己做好了,自然就形成了潜移默化影响他人的环境。埋头努力,默默改变。直到有一天,即使你不说话,也有人会主动征求你的意见。

更好的关系不是付出,而是吸引立足长远,努力改变。总会有一天,即使你不付出,也会有人愿意主动靠近你。

更好的对待不是要求,而是成为:与其要求对方改变,不如让自己真正成为心中期待的那个人那个人强大、友好、睿智、有担当,是你自己遇到后也会心生欢喜或敬仰,愿意主动靠近的人

作家特雷西·麦克米伦在2014年2月做过一次名为“想拥有完美的婚姻,请先拥有完整的自己”的TED演讲。她用自己三次失败的婚姻经历换来一个非常珍贵的思考角度:在和别人结婚之前,不妨先和自己“结一次婚”。不管你是男是女、已婚未婚,都可以给自己做一次这样的假设:你愿意和自己这样的人共度一生吗?无论贫穷、疾病也不离不弃?(事实上,和自己结婚,也只能不离不弃。)你喜欢自己的外在表现吗?喜欢自己的言行举止吗?喜欢自己的能力和上进心吗?喜欢自己对未来的追求吗?如果你对自己尚不满意,就不要指望别人会尊敬和喜欢你了。

“和自己结一次婚”真是一个绝佳的视角,它就像立在门口的一面镜子,让自己在每次出门之前先自我审视一番,防止邋遢示人而不自知。你现在肯定知道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招数,而是非常高级的元认知。

想要更好,请停止追逐:世界是多维的,从来不止二元对立,习惯只取一端的人往往会走向绝对化,让自己失去正确性的同时也失去灵活性。“影响、吸引、成为”虽然更为正确,但“劝说、付出、要求”在特定情况下也是必要的。在该劝说的时候极力劝说,在该付出的时候尽情付出,在该要求的时候勇敢要求,同时不要忘记立足长远,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可影响、能吸引”的人

正如查理·芒格说的,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内向:被动社交,内向成长者的制胜之道

被动社交--用作品替自己说话:专注于作品本身,通过产出独一无二的、具有长久价值的作品或产品来与这个世界保持连接。有价值的作品,特别是精心打磨的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个人在台面上的高声叫卖。

扬长避短--内向者更有创造优势: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花,我们只管这朵花开得漂亮,只想散发自己的光、热和香气。如果在覆盖范围之内,有人感受到了,那真是幸运,他就有机会成为我们的客户或者合作伙伴了。我们不愿意拿着手电筒去找客户,也不想着去说服别人,如果发现这个人竟然还要被说服,那就只能证明这朵花散发的光和热还不够。那没事儿,我继续努力,继续发光发热,争取我的光和热有一天能够覆盖到他。

内向成长者虽然在社交上不具优势,但在创造上更具潜力,所以专注创造并用创造的价值来吸引外界与之连接,往往是他们更具优势的人生赛道

长期主义--价值创造的必经之路:走这条路需要我们做一个长期主义者,需要我们抵御短期利益的诱惑,忍受暂时不被外界关注的不安全感,牢牢盯住自己的价值和产出

价值稀缺--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的作品会自己“走路”。这句话成立的关键是这个作品要足够好。它要好到能让人眼前一亮,让人觉得醍醐灌顶、能传递极度的美,或对他人产生巨大的帮助,且有长久的生命力。这样的作品很难被外界模仿或代替,因此需要创作者持续专注、持续打磨,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脑力。这对擅长与事物打交道的内向成长者来说是一个喜讯,因为他们更有可能通过创造优质作品来打造自己的“价值护城河”。

一点思考:

这是上篇:做成一件事的心法中的第一章,关于价值的,一共分为5个小节,分别写了关于复制、价值、利他、镜子、内向。重点强调要创造价值,参与价值交换,坚持长期主义,用利他的思维去做有价值的事。

复制:做可复制的事,网络会放大这种复制,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会触发爆发式的成长。不要做一次性的事,可复制才会发生无限可能。

价值:社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创造的价值越高,就会获得影响力与认可,就可以参与交换。把我想要什么,改为我能给什么,比如写作,要创造价值、提供价值,而不是碎碎念,要深耕到某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创造价值。

利他:利他即利己,要有利他思维,为他人创造价值,最终会反馈到自己身上。

镜子:世界是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看到的就是什么样;要影响别人、吸引同频的人,成为自己心中期待成为的人,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别人。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结婚前先和自己结一次婚,这个想法很好,自己也可以问问自己。

内向:人有内向、外向,外向的人来生会社交,内向的要靠作品说话,好的作品会打动人,坚持长期主义,产出自己的价值,用作品打造自己的人生护城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