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摘录打卡006(曲径乃通幽)
1.我绝不否认教学的旨趣着眼于求学的学生,而非任教的教师:唯有学生学有所得才能说,教师教有所成。我也毫不怀疑,学生在学习时完全可以各显神通,做到异曲同工。有些学生的学习不必依赖任课教师,或者既不考教师也不考课堂,照样学得出类拔萃。
思考:
①没看到原文,但感觉这个译者有点故意故意加大读者的难度。
为什么直接用“曲径通幽”!
为什么用一个“旨趣着眼于”!
所以读译本最好有原版在手头才能更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
一个思想一经传递肯定有走样的地方。不过,读者如何理解是关键。这就涉及到读者的一切背景处于如何的状态。
②十分赞同帕尔默的这个观点,许多优秀的学生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优秀学生自是优秀学生的种子。教育环境只是种子成长的土壤。如果不是优秀学生的种子,再好的教育环境也不能让一个“”不是学习的料”的孩子成为优秀学生。刷题可以提高考试应对能力,但绝对提升不了思维力,甚至是抑制了人的思维力。
但是,教师的力量还是可以让“”本是学习的料”的学生成为优秀学生。
所以帕尔默接下来对教师作用的论述就很到位:
2.但我同样心知肚明的是在演讲厅,研讨班,实验室,实习现场,甚或电话教室——即在绝大多数人接受绝大部分正规教育的地方,教师拥有的力量是足以创造促使学生尽量多学或根本不学的条件的。
3.天真无邪的幼童就能辨别真伪这一事实,更加增强了我的信念,无论在哪一个教育层次,教师的自我状态都是关键。
4.“”谁是那个教学中的自我”这是本书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5.我不改初衷,一以贯之的追问关于“是谁”的问题,因为它在寻找教育改革的道路中,显然是人迹罕至的一条小径,但绝对是优质教学随时随地需要的一条可从内心不断的获取资源的小径。
思考:为什么可以通幽的曲径少有人走呢?因为是曲径啊。生命的有限性决定了人性期待的是急功近利,人性本质又是目光短浅,所以因为是曲径,一般人看不到光明,因为是曲径,人又懒得绕弯弯。其实啊,绕弯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体验人生。作为教师,绕弯的过程才是发现自我、成就自我的过程,成就了自我才能成就学生。新网师荟聚的“三热爱”和走上“三专”的老师们是能够感受到曲径通幽的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