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瑜伽三摩地三要素存在的必要性
继续我们对瑜伽概念的探讨与理解。在第一期的文章我们就载录了课本里对瑜伽的解释,瑜伽的本意是结合、统一。既然是“结合”或是“统一”,那么被“结合”或是被“统一”的要素至少有两个或者是以上。对于单个而言,我们是没办法讨论“结合”或是“统一”的,就像道一样。“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可以演示、探讨、寻求、思维的都不是“道”,只有通过思维、观察由道而生的阴与阳才能看到“道”。那么瑜伽又会生出什么来呢?
我们在第二期的文章中讲述“三摩地”概念的时候提出了“三摩地”的三要素:认识者(看者)、认识的对象(境)、思维的对象(识)。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不能只有认识者和认识的对象两要素呢?如果只有认识者和认识的对象,而没有认识者的识,那么认识的对象也无从讨论起。这个我们可以通过一则有关“王阳明看花”的故事来理解。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现在我们来探讨王阳明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哲理,“三摩地”三要素里的看花人(看者),花(境),看花(识),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花颜色美与不美是看花后内心产生的思维结果,只有这种结果得到呈现,你才觉知知道自己有看花,同样你也才能知道自己看了花,那么你才知道有你,同时也有花。
在这里我们认真思考一下,或者是再反复读一下上段文字,你就会发现一个很神奇的道理——当你意识到“世界”这个概念时,“世界”概念已经是你的“识”产生的结果之后,就如同禅宗里面的参话头,譬如说“当下是在哪里”,当你说出你“当下”那一瞬间,你已经不是当下,你所察觉的“当下”是你的意识经过了一段情绪反应后的结果,在这之前,你的意识会首先建立一个这个是“我”的概念,然后建立“与我这个身体所对立的环境”的概念,接着我去感受觉知相对应的环境,然后我对所感知的环境需要下一个定义,最后在脑海里面建立所感知环境的认识的整个过程,当有了这个认识你才会说出 “我是在当下”。反过来,我们是通过当下的环境认识的结论你才会给自己一个定义——“哦,这个是我,这个是我的世界。”同样我们假如没有识的建立,那你就不会有我的分别,同样你也不会分别这里还有一个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前面我们谈的是花,同样我们可以把花扩展到整个世界。我们都很确切的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有形的世界中,以前我们会认为是世界影响了自己的认识,那么现在去思考难道不可以是你的认识影响了世界吗?亦如鸡生蛋,蛋生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同理世界影响了你的识,你的识也影响了世界,那么是先有你的识还是先有世界呢?这是本期让大家去思索的一个问题。
专注传统文化与练习点击进入支陀瑜伽培训让我们一起探讨瑜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