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时宰相姚崇:治世之公心 处世之权诈
中国历史上有三大盛世,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中,开元盛世无疑是其中最辉煌灿烂的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都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峰。说起开元盛世,人们会想起激情满怀,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年轻皇帝,自然也会想起皇帝身边才能卓越,胸怀理想,足智多谋的臣子。姚崇,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宰相之一,对开元盛世的建立功不可没。29岁的唐玄宗遇上63岁的姚崇,一个皇帝最有激情的年华恰逢一个政治家最成熟的时刻,这样的相遇,千载难逢!开元年间,姚崇迎来政治生涯的黄金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起三落,治世公心
姚崇一生三次拜相,除弊政,任忠良,吏治清明。但姚崇并不一味地固权守位,关键时刻始终站在理想道义政治大局这一边,他的宰相生涯也是三起三落。
姚崇从武则天时期就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其时,契丹造反,各地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向朝廷,到了姚崇的手中,都被处理得干净利落,井井有条。武则天素来爱惜人才,姚崇很快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和重用,职位不断得到提升。
武则天在走向皇位过程中,任用酷吏,网列罪名,大兴冤狱,用恐怖手段排除异己。姚崇做侍郎时,武则天对侍臣们说:“从前,周兴、来俊臣按狱,多牵连朝臣,称其谋反。国有常法,朕怎能不依法查问!中间朕也疑其不实,使近臣到监狱鞫问,都得到了他们自己写的供认状,朕也就不再疑心了。不过自从他二人死后,朕就再没听到报告说有人谋反,那以前处死之人难道就没有被冤枉滥杀的吗?”姚崇回答说:“自垂拱以来,家破身亡之人,都是受酷刑自诬而死。周兴等人自以为功,天下之人却号为罗织,甚于汉代的党锢。陛下令近臣案问,近臣也自身不保,怎敢据实回奏。被问之人想要翻供,又怕再遭毒手,不如速死。赖上天降灵,圣情发寤,诛锄凶竖,朝廷乂安。今日已后,臣以微躯及一门百口保见在内外官更无反逆者。我乞求陛下以后您再收到告发状,请收存起来,不必追究。如若以后确有证据,谋反是实,臣请承担知而不告之罪”。则天大喜:“以前宰相皆以顺承其事,陷朕为滥用刑罚之君。闻卿所言,甚合朕心。”姚崇披肝沥胆,直言进谏,说得群臣又兴奋又为他担忧。但武则天听后不但没有动怒,反而奖了姚崇,并下决心废除酷吏政治。过了一年,姚崇受任为宰相。
武则天晚年,“二张”把持朝政,有恃无恐。一次,术士告诉张昌宗“有天子之相”,但须让人到偏远的定州建造寺庙才行。于是,“二张”让10名高僧去定州造寺庙。姚崇坚决反对这件事,“二张”便在武则天那里吹“枕边风”,诽谤姚崇。姚崇被贬官,但仍保留宰相头衔。
晚年的武则天久卧病榻,大臣们一心要诛杀“二张”,逼武则天退位,复兴李唐王室。姚崇参与政变,神龙政变成功后,恢复中宗李显的帝位,姚崇继续留任宰相。武则天退位后,移居上阳宫,中宗率百官到上阳宫向武则天请安,百官都为大唐复国而相互称庆,只有姚崇哭泣不止。张柬之对他道:“今天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恐怕您从此要大祸临头了。”姚崇道:“我长期事奉则天皇帝,现在突然辞别,感到悲痛难忍。我随你们诛除凶逆,是尽臣子本分,今日泣辞旧主,也是人臣应有的节操,就算因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这传到唐中宗的耳中,唐中宗很不高兴,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贬为亳州刺史。
唐睿宗时,姚崇又被任命为宰相。大臣们想改革弊政,重振李唐雄风,但太平公主参与朝政,还一心煽动睿宗换掉太子李隆基,姚崇看到太子立足不稳,和宋璟一起劝睿宗把身份敏感,威胁太子地位的宋王豳王削权贬官,把太平公主请到东都安置,太平公主大怒,姚崇以离间皇室关系的罪名,又一次被贬出京城。
在我们普遍的意识里,以为政治就是尔虞我诈,阴谋诡计,但在姚崇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的政治家的本色。姚崇受武则天信任,促武则天下台,尽臣子义,顾君臣情。他和唐玄宗并无私交,不惜得罪太平公主,维护玄宗的利益,完全是出于维护政局稳定的一片公心,在中国古代,太子被称为国本,一旦国本动摇,势必会在朝中掀起狂风大浪,导致政局不稳。真正的政治是要讲正义的,真正的政治家也必定是要有公心的,有政治理想,有政治操守,摒弃个人私欲,以大局为重,关心国计民生,兴利除弊,推动国家向前发展。
扫除政敌,处世权诈
姚崇作宰相可是位铁腕人物,为了实施自己的政治纲领,他是不愿意别人和他分享权力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唐玄宗给他配的搭档卢怀慎,清正廉洁,道德品质很高,属于尚德不尚才的那一类,有一次,姚崇家里有丧事,请了十几天假,朝廷的公事积了一大堆,卢怀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急得团团转。姚崇回来,不到一个时辰,全都批完了,卢怀慎佩服得五体投地。一般姚崇说什么,他大都随声附和,从不反对,人称“伴食宰相”,就是陪着姚崇吃饭的。
玄宗任命姚崇为宰相是有一定的阻力的,当时玄宗身边围绕的都是政变时的功臣,姚崇和他们不是一个圈子的,功臣集团对姚崇集体排斥。当时的首席宰相张说,唐玄宗是太子时,张说是他的老师,也是参与先天政变的功臣,意识到玄宗想让姚崇为相时,极力阻挠。姚崇当上宰相后,对这些功臣也绝不手软。一天,罢朝之后朝臣们都已离去,姚崇故作跛脚状,玄宗叫住他,问他的脚怎么了,姚崇说我的脚没事,我的毛病在心里。玄宗一听这话蹊跷,屏退左右,又他有什么心病,他说:“岐王是陛下的爱弟,张说是辅佐大臣,张悦秘密乘车出其家门,恐怕要坏事啊!所以我很担心。”朝廷重臣宗室王爷,身份敏感,私下结交,过往甚密,管你是不是搞阴谋,皇帝都是要起疑心的,防患于未然,没多久张说就被贬到地方上去了,姚崇顺理成章地接了他的班,成了首席宰相。这事确非君子所为,姚崇通过告密,把别人挤下去,自己取而代之。
姚崇对付另一个政变功臣魏知古,他身上老谋深算的权诈色彩就更浓了。魏知古,开元初年官至黄门监,基本算是和姚崇地位相当的宰相,因魏知古小吏出身,姚崇颇看不起他,况且魏知古升官过程中,姚崇曾经帮过他的忙,对这个恩姚崇是念念不忘,跟魏知古说话时趾高气扬,时间久了,魏知古很反感,巴不得没受过这个恩。后来,因为选官的问题,两人的矛盾更加激化了。魏知古是黄门监,本来应该主持长安的选官工作。但是姚崇看不起魏知古,觉得他水平不够,于是请求玄宗让魏知古到东都去主持选举,长安的选举另外找人负责了,这让魏知古非常不痛快。但是,姚崇的两个儿子当时也在东都,这俩人知道父亲对魏知古有恩,所以一看魏知古来主持选官,很是高兴,把自己的亲朋好友一大堆都托付给魏知古了,让他罩着点。魏知古回到长安后,把姚崇儿子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玄宗。玄宗一听也很生气,心想,你姚崇不是天天说要整顿吏治吗,自己的儿子就违法乱纪,我倒要看看,你对儿子袒护不袒护!他并没有立刻找姚崇质问,而是找了一个没事的时候,非常悠闲地问姚崇:姚爱卿,你有几个儿子啊,他们的才能品德怎么样,都做什么官,现在在哪里啊?姚崇一听皇帝这么问,马上就明白了:魏知古刚从东都回来不久,肯定跟皇帝说什么了!怎么答复皇帝呢?姚崇略一思索,决定实话实说。
他说:我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在洛阳当官。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教育好,贪财好利,也不谨慎。您既然问起他们的情况,我猜他们一定是求魏知古办事了,我还没来得及问呢。玄宗本来以为姚崇一定会替儿子掩饰,一听姚崇说得这么坦白,而且把自己的来意都猜出来了,不由得转怒为喜,问姚崇:你怎么知道的?姚崇说:魏知古当年潦倒的时候,我曾经帮助过他。我的儿子傻,以为魏知古一定会为了报答我而替他们办事,所以我猜他们肯定去找过魏知古。玄宗听姚崇这么一说,觉得姚崇忠诚坦白,而魏知古倒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了!所以,态度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对姚崇说:没想到魏知古是这样的人,他根本就不配当宰相!那么,姚崇的目的达到了,是不是就高兴了,如果这时候表现出高兴的样子,那就不是姚崇的为人了。听玄宗这么说,姚崇赶紧请求:陛下,您千万别这么做。臣的儿子不遵守法度,坏了选举的规矩,您不问他们的罪已经是开恩了,要是再因为这件事贬了魏知古,天下人肯定说您偏向我,那会影响您的盛德啊!玄宗一听,感动得无以复加。虽然当时没说什么,但是,没过几天,还是把魏知古贬官了。
政变功臣在开元初年大多被贬官,基本都和姚崇有关,为了打击这些功臣,姚崇确实没少耍手腕,搞阴谋,在某种程度上,姚崇是一个治世能臣,并非儒家传统意义上理想的贤臣,宦海浮沉半生,在波诡云谲的朝廷斗争中摸爬打滚,姚崇深谙此道,练就得一身生存本领,相对于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却什么事也做不成的儒家君子,姚崇身上的权诈色彩,是皇权制度的产物,也是一个政治家的本色。
救时宰相,青史留名
姚崇曾问中书舍人齐澣:“我为宰相,可以和什么人相比?能比得上管仲、晏婴吗?”齐澣道:“管仲晏婴所行政策虽不能传诸后世,但在他们执政时期却能一直保持。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从这一点来看,您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那我是个怎么样的宰相?”齐澣道:“您是个救时之相。”意思是说姚崇只是拯救时弊的宰相。姚崇大喜,拍腿而言道:“救时之相,也是不容易得到的。”救时宰相,由此而来。
姚崇爱权,却不是一个为了权力可以放弃自己原则的人。在中国古代,当宰相可谓一个臣子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姚崇被玄宗任命为宰相时,说,我有十个要求,陛下如果答应这些要求,臣才可以当宰相,否则,臣不敢从命。被任命为宰相居然还非要皇帝满足他的若干条件才同意拜相,自古以来也只有姚崇一人。这十个条件就是著名的“十事要说”:1.施行仁政。2.不求开疆拓土3.不允许宦官干政。4.整顿吏治。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6.不接受除赋税外的任何进献。7.不建劳民伤财的大工程。8.以礼对待大臣9.允许大臣进谏。10.禁止外戚专权。
毛泽东在读到姚崇的“十事要说”时,批注赞扬道:“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开元初年,玄宗严格执行这十条政治纲领,在允许大臣进谏方面,有这样一件事情,玄宗的母亲窦德妃被武则天杀害,尸骨无存,玄宗当皇帝后,想在埋葬母亲的洛阳靖陵前立一块碑,表达孝心,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有刺史进谏说:“自古园陵无建碑之礼,又时正旱俭,不可兴工。”树碑的话,既不合礼法,又增加财政负担,玄宗一听有道理,就停建了。玄宗这样严于律己,很快破除了中宗、睿宗时期的一些弊政,政治上很快走向正规。
姚崇青史留名,除了大名鼎鼎的“十事要说”,更难的是,姚崇能突破时代的局限,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捕杀蝗虫。
唐玄宗亲政以来,天灾不断,最严重的是蝗灾。飞蝗满天,快速繁殖,庄稼树皮都被吃得干干净净,蝗虫一过,寸草不留。山东河北河南这些重要的产粮区都遭了灾,老百姓都跑到田间地头顶礼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面对这样的局面,姚崇立马提出,各个州县立马组织人力物力,捕杀蝗虫!捕到之后集中到田边烧掉深埋,斩草除根!这种做法,搁到现在,肯定没人有意见,但在古代就不一样了,姚崇一提出来,朝议鼎沸,一片反对之声。
首先是唐玄宗,“这蝗虫铺天盖地,怎么杀的过来,蝗虫是天灾,是不是上天派来示警我的,我是天子,灭蝗不会得罪上天吧。姚崇大义陈词:古时曾有蝗灾,因不肯捕杀,以致发生饥荒,百姓大乱,亡国的事情都有啊。如今河南河北无宿粮,若再歉收绝收,百姓流离失所,关乎国家安危啊。灭蝗即使不能灭尽,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好啊!关于灭蝗的事情,请您不要以皇帝的名义出敕令,让我以大臣的名义出牒书吧,就算上天要怪罪,也是怪我,跟您没有关系了。”姚崇言之凿凿,玄宗深以为然,就同意了。
打消了唐玄宗的疑虑,但百官仍疑惧不安。姚崇的同事黄门监卢怀慎出来反对了,当时佛教流行,人们受佛教思想影响严重,卢怀慎说,这蝗虫也是生灵,杀虫太多,有伤天和,伤和气恐怕要招祸。姚崇对答:蝗虫是生灵,难道人不是生灵,你不忍心看蝗虫死,难道你忍心看着人被饿死吗,你怕杀蝗虫招灾殃,由姚崇承担,绝不会连累你卢怀慎。卢怀慎无言以对。
朝中意见统一了,地方官员又出来反对了。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言道:“蝗虫是天灾,所谓天灾就是上天的警告,只有让皇帝修德才能消除天灾。十六国时期,后汉皇帝刘聪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连国家都亡了。”他拒绝执行牒书,不肯灭蝗。姚崇写信责备道,你怎敢拿刘聪来跟陛下比呢,刘聪篡逆之君,德不胜妖,陛下圣明之主,妖不胜德。说蝗虫和道德有关,如果刺史道德高尚,蝗虫不敢入境,现在汴州也有蝗虫,是你这个刺史品德不好吗?倪若水不敢抗拒,只得配合捕杀蝗虫。
在姚崇的坚持下,蝗灾的危害被减小到最低限度,虽然连年蝗灾,也没造成大面积的饥荒,粮食产量没有显著下降,百姓也没有流离失所,经济形势算是稳定下来了。
毛泽东评价姚崇:大政治家、唯物论者。相比毛泽东对历代帝王的评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朝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但对姚崇,评价可谓高矣!
姚崇罢相,自毁长城
中国有句古话叫: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任何事物发展到顶峰就只能走下坡路了。唐玄宗非常信任倚重姚崇,姚崇生病请假,朝中事务玄宗都要派人去问姚崇的意见,为了方便问政,玄宗命姚崇搬入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侍疾。姚崇认为四方馆存有官署文书,不是病人居住之地,极力推辞。唐玄宗道:“设置四方馆本就是为官员服务,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如果可能,朕恨不得让您住进宫里,您不要推辞!”玄宗和姚崇这对君臣的关系可谓蜜里调油,亲密无间,配合默契,但是姚崇却因为一件表面上看起来很小的事罢相了。
姚崇手下有个小吏叫赵诲,办事伶俐,很得姚崇信任。但这个小吏有个毛病,贪财,有个胡商看到这个小吏能跟姚崇说得上话,就送他一些财宝,想让他替他们谋点好处。小吏贪财是古代的通病,这原本不是个什么大事,但唐玄宗居然亲自审问,把这个小吏送进了监狱,判处死刑。姚崇出面为他求情,说他罪不至死,情有可原,但唐玄宗并没有给他这个面子。其实,这个时候,玄宗已经对姚崇不满了,姚崇位高权重,他的两个儿子交结宾客,招权纳贿,肆意腐败,名声坏透了,这事情传到唐玄宗的耳朵里,玄宗碍于面子,不好跟姚崇讲,借他手下小吏犯经济错误的事,从严从重,敲山震虎。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以姚崇的政治智慧,他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唐玄宗贵为皇帝,日理万机,怎么会注意到自己身边的小吏呢,并且处理这个小吏来毫不留情,玄宗这是在敲打他呢。于是姚崇屡次提出避位请求,后来,玄宗批准了他的请求,至此,姚崇罢相。
虽然姚崇罢相,但唐玄宗对他仍然极为尊崇,让他五日上朝一次,遇到重大政事也专门征询他的意见。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在艰难之中,唐玄宗伤感的说,如果姚崇还在,事情就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这个时候,距离姚崇去世已有30多年了。
姚崇一生历经唐代四任君王的政治风云,周旋于复杂的权力中枢而没有沾染政客的习气,始终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文武兼备,长于决断,革故鼎新,兴利除弊,拨乱反正,辅佐唐玄宗短时间内摆脱政治困境,开创了社会良性发展的局面,君臣合作,将开国近一百年的大唐王朝推向了繁荣昌盛的顶点。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无愧于“救时宰相”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