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理解
2019-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人生的磨刀石
【读《论语》】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再理解
(一)
以前,经常听老师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考试时要多准备几支笔。等等。
当时想想也对啊,如果在考场上笔坏掉了,没了“好工具”,想取得好成绩,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二)
今天,在重读《论语》这一句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句还另有深意的。
看原文: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单纯从前面来看,这一句的”器“,也可能有具体事物的解释。但是结合后文一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这里,讲述的是孔子宣传自己学说和思想的策略的问题,也就是其“传道”的方式方法问题。
在任何时代,要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更好的接受,更好的传播,先接触“贤士大夫”“仁人志士”的名人,其传播效果绝对要好得多。而且,传播的层次也使比较高的,不会出现“鹤立鸡群”或“曲高和寡”的现象。
而孔子的学说,最终得以广泛传播,很重要的一个人,就是子贡。而子贡,是一个大财主。
《论语》(三)
利玛窦来华传教的时候,实际上也采取了类似的一样的策略。
利玛窦最开始的时候,他们自称为“西僧”,认为自己像佛教一样,在传播宗教思想。
后来发现,在中国影响力更大的群体是儒家思想。
因此,他们逐步改穿儒士的服装,接触儒家的思想,也改称自己为“西儒”。
这才吸引了更多上层人士的注意,逐步取得了很好的传教效果。
(四)
佛教的传播也是一样。
看看佛祖宣教的时候,下面的听众,能够写入佛经的,大都是有钱有势的富人、知识分子、官吏。普通人只能作为“三千大世界”之一粒粟,作为听众可以,几何级地提升佛教的影响力,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