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型·5
分析过程的后一半是根据亲和度对任务分组,任务数量增加时,组的规模也会相应增加。按照自底向上的方式工作,换句话说,让任务找到它们自己的模式,而不是试图将它们强行划入头脑中已有的组中。从最小的粒度开始构建一切,严肃地说,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尽量不要为任务强加自己的结构,要让任务不言自明。在最小的构件上创建新结构的机会可以使你捕捉到更多关于用户任务的真实信息。
在比较任务并将它们分组时,你会经历相同的过程。你会看到任务之间的相似性,然后开始把它们组织在一起。有一些任务过于相似,以至于它们表示一件事,比如从三个不同的访谈记录中引述的三句话:“我的朋友真的喜欢谈论电影,所以我们得赶紧聊完”;“稍后再聊,我们想先看下商品,好不好”;“我很想稍后再听”;这些引述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原子任务:“观看电影后立即讨论”。通常,许多原子任务结合后形成一个新的层次,即任务层。在这个例子中,我把第一个原子任务与第二个原子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叫“随后谈论电影”的任务。在这一特定的研究领域,“随后谈论一部电影”与“观后直接谈论电影”足够相似,完全可以合并。这两个原子任务阐明了大致相同的过程。
把“随后谈论电影”和其它任务,如“去某处坐下来谈论电影”;“谈论对原著的诠释”;“询问陌生人观看电影后的意见”结合起来,就会得到一个塔结构。这些任务中的每一个都对应于一个不同的过程。谈论一部影片对原著的诠释与询问陌生人观看电影后的意见是不同的。塔结构是粒度更大的一个层级,塔结构包含一些本质上概念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同的任务。塔结构本身代表一种更一般层次的思维。在上面的例子中,我罗列的任务合并后形成了一个名称为“谈论电影”的塔结构。
当你开始在任务和塔结构之间发现更大的区分时,可开始把它们划分为若干个心智空间。在塔结构中找到标志着从一个心智结构到另一个心智结构的分界线。形成一个心智空间的一组塔结构必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一些可能大致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
你可以把两个心智空间的界限看作是人们完成目标的主要步骤的之间的停顿。设想你正在全神贯注地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你的爱人或室友走进来问你:“垃圾扔了吗?”从观看电视节目切换到了解被提问的问题,并且形成答案,你的思维会经过短暂停顿。这类似于不同的心智空间的区别方式。正在执行任务的人停下来,开始做其他的事。
下面是我已经展示过的示例中的一些其他心智空间:“观看电影”;“认出电影”;“与人们交流电影”;“紧跟行业动态”。你可以看到这些步骤之间是如何出现停顿的。这些任务也有时间顺序,但这属于偶然情况。从这一过程得出的图表并不是为描绘定向运动或圆周运动而设计。继续按照一个合适的次序排列你的心智空间,但不要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烦恼中,不要太纠结于到底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不要把一个任务复制和粘贴到不同的组里。如果一个任务真的看起来应归入多个心智空间,则表明这个任务是复合性的。它具有几重含义,需要被分解为一些根任务。分解后,对得到的几个根任务进行分组。你可能会多次遇到这种情况。我经常如此,不断完善思考,直到你找到真正的根任务。
那么,应如何追踪记录所有这些经过分组的任务呢?通常有使用便签和电子的方法。如果使用便签寻找模式和任务组概念,你应该把便签贴在又高又轻的布告板上,采用心智模型图表那样垂直的任务塔形式,塔结构的名称记录在蓝色便签上。如果采用的是电子的方法,你应该用到文字处理软件或电子表格的大纲功能。如果使用的是文字处理软件,你可以将三级标题用于任务名称,将二级标题用于塔结构,将一级标题用于心智空间。在文字处理软件中,列出大纲需要有标题。如下图:

一般而言,一旦确定模式,便可以放心自己已捕捉了所有的心智空间。不管多少额外的采访都不会再增加新的心智空间,但额外的采访可能会为现有的塔结构添加更多的任务,而且有机会发现一个或两个新的塔结构,可以只依赖与已定义好的心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