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三国:移花接木之会盟篇
文 | 妖音
却说诸侯们军马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然而据《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的相关记载,各镇诸侯并未如《演义》所言,关东州郡联军于洛阳外围会合。事实上,据《后汉书·袁绍传》中载,“绍与王匡屯河内,伷屯颍川,馥屯鄴,余军咸屯酸枣……”
当时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张杨亦率数千兵马与袁绍汇兵一处;张邈、张超、刘岱、桥瑁、袁遗与鲍信则屯兵酸枣,而曹操实际上在当时归属于张邈军下;袁术屯兵鲁阳,孙坚由长沙投于袁术帐下;孔伷屯兵颍川;而韩馥则屯兵邺城,供给联军军粮,负责后勤工作。所以实际上各镇诸侯除却邺城的韩馥外,共有四路兵马屯于洛阳以东,将洛阳团团围住。
大家仅是‘遥推’袁绍为盟主,并非如小说演义、影视作品所展示的一般。
既然并无袁绍登坛主盟之说,小说、电视中的情节又是从何而来?
历史中确有诸侯在讨伐董卓之前进行了会盟,这便是三国著名的‘酸枣会盟’。而主持此次会盟的正是臧洪,被作者移花接木到了袁绍身上。
如此,臧洪何人也?
据《三国志·臧洪传》载,“臧洪,广陵射阳人。体貌魁梧,有异于人,举孝廉为郎,后为丘县长。灵帝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
时,董卓鸠杀少帝,臧洪曾向张超进言曰:“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战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张超从其言,与臧洪西至陈留,见兄张邈计事。张邈亦素有心,会于酸枣……又将其介绍于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皆与臧洪亲善。
可见,酸枣会盟皆因臧洪而起,由其最先说服广陵太守张超,进而集合张邈、刘岱、孔伷、桥瑁等人起兵讨伐董卓。能够促成酸枣会盟,臧洪实乃首倡之人。
《三国演义》中大家所熟知,袁绍作为盟主所述之盟誓,便是脱胎于臧洪。
《三国志·臧洪传》载,“诸侯共设坛场,皆发盟誓,诸侯相让,莫敢上坛,共推臧洪。臧洪升坛、操盘、歃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危害国家,危及皇帝,虐杀百姓,欲侵吞政权,侵占天下。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抛头洒血,必无二志。有渝此盟,必损其命,祸及子嗣。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对比之下,几乎是照搬正史原文。
臧洪虽然在百姓的认知当中,几乎是默默无闻,然而却将一个‘义’字表现的淋漓尽致,史学界皆对此给予肯定。
臧洪不仅为讨伐董卓竖起大旗,表现出作为臣子,作为汉民的大义所在;更是为了朋友两肋插刀,慨然赴死……
初平四年(193),臧洪故主张超联合兄长张邈,陈宫,以及吕布,趁曹操讨伐徐州之际发动叛乱。后曹操回师,迅速反败为胜,张超一众唯有坚守雍丘。臧洪闻后,是徒跣号泣,迅速调集手下兵马,并请求袁绍出兵支持。袁绍与张邈本有间隙,欲杀之而后快,又怎会去救援这对难兄难弟,最终张超是身死族灭。
臧洪此时已是东郡太守,帮助袁绍治理东武阳,却因张超之死与袁绍断绝往来。臧洪的这种变相自立的做法自是惹恼了袁绍,袁绍派兵围城数年,却是久攻不下。几次传书劝降,皆造臧洪拒绝。直至城中粮尽而莫有离叛,最终臧洪是慨然赴死,而心无悔耳。
陈寿亦曾慨叹道,洪以兵弱敌强,烈志不立,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