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化与情绪关系
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疾病的痛苦和生活的不容易。我们的生活是那么艰辛,人生病也是一种对生活艰辛的表达方式。
我们知道生病会有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而身心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身体疾病会引起心理的反应,心理疾病也会引起身体的反应。
而有一些躯体症状并没有发生器质性的病变,它们主要由心理情绪问题引起,或者是心理情绪问题用躯体症状来表达,这就是躯体化的问题。
来访者感到有很严重的躯体症状,比如身体不舒服、心慌、心跳加快、胸闷腹胀、手脚发麻、头部疼痛、浑身乏力、失眠梦魇、痉挛挛缩、失明失聪、身体瘫痪、神经质咳嗽、幻觉及意识模糊状态、紧张不安、敏感多疑、情绪失控、工作效率下降等,但经过医院的专业检查,却没有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理变化,因此,这种躯体不适的症状不能用病理上的原因来解释,那就是一种心理问题。
反过来说,一个人本来有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这就是躯体化,需要作心理咨询和治疗。
躯体化是以躯体症状表达心理和精神不适的一种现象,是个人烦恼表达与应付社会的一种手段,也是个体在心理应激反应下,表达躯体不适症状倾向的一种体验。躯体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心理问题长期压抑等不到解决,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人际关系造成的。
躯体化症状是一种退行性行为
当来访者遇到焦虑、恐惧时,个体会形成原始的躯体反应模式。
因为当来访者在作为婴幼儿的焦虑恐惧、紧张不安以及需要,长期而严重地没有得到理解和满足,那么躯体的不适和糟糕的感受会积存下来,虽然随着他长大后语言得到发育,但那种前语言期的感受也只能永远留存在潜意识里。
当他再次遇到挫折和压力和遇到困境的时候,早年潜抑下来的身体语言就会被激活和重现,儿童前语言期的躯体不适感和幻想,就会通过躯体反应重现,使来访者感受到一种非理智的、神经质的躯体不适和焦虑,而且会促使去找原因,产生疑心和妄想。
躯体化症状是潜意识愿望被压抑的产物
躯体化形成看作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借此一个人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身体内脏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从而摆脱自我的困境。
如用躯体化症状置换内心不愉快的心情,减轻由某种原因造成的自罪感,表达某种想法和情绪等,所以来访者用躯体化症状是为了达到压制潜意识的心理目的。
案例分析:
杨女士(化名),女性,30岁,会计,已婚,因为胸闷心慌、手脚发麻、腹胀及痉挛性疼痛,伴紧张不安3个月,在医院做过多次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病理变化。
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有礼貌、谦和。她说父亲3个月前中风瘫痪,一个人在外地没人照顾,她就把父亲接到自己家照看,不久她自己就出现了躯体化症状。因为自己的工作不能24小时照顾父亲,她不得不请看护帮助照料,但因为看护是小时工也需要休息,看护不在的时候只能靠她照料。
她一看到父亲,就出现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她为此困惑不解。
来访者说她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她是独生女,一家的重担都落到了她身上。
接下来的多次治疗,来访者很少谈到父亲,只关心她的身体症状,希望咨询师帮她治愈后,好照顾父亲,治疗遇到了瓶颈停滞不前,大概在治疗三十多次时,杨女士一说起父亲就出现胃痛、焦虑。接下来的几次出现了转机,杨女士对父亲有很多愤怒的情绪,甚至一度不能自持,她自懂事起,不仅要上学,还要照顾经常生病的父亲,父亲本来就性格暴躁,常常责骂她,动不动就冲她发脾气。
她为了不惹父亲生气,只能忍气吞声,亲戚们都夸她孝顺。有一次她和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她当时甚至就有想杀了父亲的念头,随后她为自己的这样想法感到恐惧不安和羞愧不已,暗暗发誓再也不让父亲生气了。
在杨女士暴露大量的愤怒和表达情绪后,她的身体症状开始明显好转。
杨女士用躯体化症状压抑了对父亲的愤怒情绪,所以情绪释放了,躯体症状也减轻了。
躯体化症状是为了得到继发性获益
来访者会有意无意地借着身体生病获得一些好处,比如可以通过疾病达到不上学、不上班,获许病退,得到保险赔偿,避免指责和批评,免除某种责任和义务,寻求别人注意和同情理解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并非他们有意伪装,但却有意无意地重复着这种行为模式。
中国人的传统是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感,过多地压抑会导致抑郁、焦虑、恐惧、妒忌、自卑、紧张不安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是不好的、神经质的、感觉没面子所以羞于表达的,所以会导致来访者更强的排斥、压抑和否认自己的负性情绪,就像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来访者陷在这个怪圈里不能自拔。
这样的结果是,来访者一方面压抑的情绪导致躯体化症状,另一方面他们正好用躯体化症状堂而皇之的去求医问药,从而避免暴露内心情感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