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选择婚姻是作茧自缚吗?——观影《革命之路》
前不久二刷了美国电影《革命之路》,这部由莱昂纳多和凯特主演的影片,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一对年轻恋人由恩爱结婚到互相憎恨的感情历程。
影片里男人每天享受着女人的照顾,心无旁骛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厌倦了妻子,就出去找娇嫩的野花,调剂生活。
女人只能在家忍受日复一日的做饭、清洁,照顾孩子的单调。
女人想要接触社会,实现自我,却被男人冷嘲热讽,视为“作”。
女人想换个环境生活,期待两人的婚姻会有一些好的改变,可是最后却葬送在男人处心积虑的让她“再次怀孕”这件事上。
陷在现实的泥沼里,无法抽身的女人,绝望了。
因为法律禁止女人堕胎,为了逃离婚姻的牢笼,她豁出了性命。
住在“革命之路”的女人,倒在了婚姻的革命之路上。
婚姻之于女人,意味着什么?安于现状还是奋力争取?电影无法给我们答案。
只能说,女人争取婚内的权益之战,依然前路漫漫。
影片的女主April是一个独立又有野心的女性:作为家庭主妇,她很出色,不曾被柴米油盐的琐碎埋没,依然保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她热爱戏剧表演,希望成为一名专业的演员。
然而就是她的这份独立,这份野心,招来周围人的不理解:明明衣食无忧,家庭和睦,却常觉生活无望。
只有一个精神病人看透了她的心思。
生活的真相就是这么讽刺:看清本质的人都不正常,而正常的人都在“难得糊涂”。
不想糊涂度日的April最后走向了自毁,她亲手杀死了腹中的胎儿,地毯上的血滴一点点晕开,时间在一点点带走她的生命,带着她的英雄梦想一起逃离这羁绊。
整部影片看完,让人感觉沉重而压抑。
虽然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可是放眼21世纪,婚姻对于女人,似乎一样的不友好。
我一直在想,走进婚姻的女人真的是作茧自缚吗?婚姻赋予了女人什么?
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母亲和父亲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每次吵完架,母亲都扬言要与父亲离婚。我们姐们三个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就躲在门后偷偷哭泣。
记忆里,父亲做的每一件事母亲都不满意,她永远有发不完的牢骚,生不完的气。
母亲像一头困兽。
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农村,从小生活在闭塞的大山深处,伴着贫穷、落后长大,母亲即使是踮起脚也眺望不到她想要的更好的生活。
婚后每天都是围着灶台转,年复一年重复着令人绝望的日子。
她肯定也是想要逃离的,可身后是嗷嗷嗷待哺的孩子,眼前却是茫然的方向。
她,能去哪儿呢?
中国的传统社会,特别是农村,对离婚女人偏见深重,母亲只好犹豫再三,直至麻木再不提“离婚”,继续在婚姻的泥泞中将就。
那时的我年龄虽小,可每次晨起,看到双眼红肿的母亲在灶台的烟火里忙碌,心里酸楚不已。
如今,我也为人妻、为人母。
不知何时起,我也习得母亲在夜深人静之时,咬着被角偷偷哭泣,天亮之后,继续若无其事扮演贤妻良母。
所以,对母亲,我不敢再问她:当年,为何不离开?
想必,经过与自己多年的角力和厮杀,她早已杀死了曾经想逃离的自我,只留下那个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母亲身份。
因为婚姻从来没有给她第二个选择。
人人都歌颂母爱伟大,却没人想过女人被赋予母亲这个角色时,她的内心除了喜悦,还有过怎样的挣扎?
不是女人不爱自己的孩子。
而是很多女人从她走入婚姻,成为母亲那一刻开始,她将不再作为她自己而存在;她要把自己锁进家庭这个道义的“笼子”,抛却一切凡尘杂念,只保留“妻子”“母亲”这些身份,画地为牢,还要假装岁月静好。
但凡她有了“私心”,想要为自己谋划一番,实现一下个人价值,大都没什么好结果。
不是夫妻反目、婚姻解体,就是被扣上“不顾家”、“强势”的大帽子。
要知道“女强人”可不是什么褒义词。
《革命之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写在后面:本文仅是我个人的经验,不代表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