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法:让故事充满戏剧性的写作手法
读者以为矛盾爆发的时刻是最精彩的,只有创作者知道,张力不断积蓄的过程,才是故事精彩的真正原因。
琴弦被拉到极限,将断未断的状态,最能带动人心,所以叫扣人心弦。
今天要讲的这种方法,可以让琴弦在拉倒极限的时候,松弛下来,再拉到极限,再松弛,每次的收和张,都调动读者的情绪和神经。这种小说创作的技巧,叫做延迟法。
我们用卡尔维诺的《畜生林》来举个例子吧。
这个故事有点抗日神剧的味道。说的是德国鬼子进村,抢农民的牲口,农民朱阿养的母牛被一个德国兵牵走了,于是朱阿拿了猎枪,准备干掉德国兵。
朱阿是全村最烂的枪手,还因为经常喝酒而手抖。他想瞄准德国兵,准星却落在牛屁股上。他担心打到自己的牛,不敢贸然开枪,一犹豫,德国兵就离开了视野之中。
第二次开枪的机会,是德国兵误入了树林,放弃了母牛去抓一只猪,朱阿又一次瞄准好刚想开枪,猪的主人冒出来哀求他:“请你瞄准点,要是我们的猪被打死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
这一次发射又被延迟了。
朱阿每一次瞄准德国兵,都会被人打断,因为每一次德国兵都去抓不同的家畜,家畜的主人们都冒出来,有的哀求,有的威胁,还有的威逼利诱:“要是你打中德国兵,我就嫁给你,要是你打中我家的家畜,我就拧断你的脖子。”
最后一次,他鼓足勇气连开数枪,结果把老太太的母鸡打了个稀巴烂,德国兵毫发无伤。
最后德国兵去抓一只很凶的山猫,跌入悬崖死了。
延迟法的公式就是:主人公有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不断地努力,最后达成了目标/或者阴差阳错地得到了更好的结果/或者失败。
延迟法可以让故事充满戏剧性,它还可以增加目标的难度感、强调人物的能力、渲染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因此成就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名篇,比如赵云七进七出救少主,刘备三顾茅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三顾茅庐,体现了刘备的诚意。
三打白骨精,体现了白骨精的诡计多端,对手越厉害,故事就越有看头。
七擒七纵孟获,诸葛亮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招安孟获,这块地方自己不好管理,得找地头蛇做代理人;一个是自己刚出道不久,拿孟获练手锻炼军队。从大目标的的达成,到每一次都打赢孟获,诸葛亮智勇过人的形象就出来了。
七进七出救少主,赵云的忠勇善战以极其震撼的方式展现出来。
可是,为什么延迟法使用重复的桥段,不会让人觉得故事有停滞感呢?
这是个重点了。
答案是:因为目标明确。当目明确的时候,读者们会感觉到,每一次的失败,其实是主人公向前走出了一步,虽然存在大篇幅的重复情节,读者仍会感受到前进感。
最后为大家梳理一下延迟法的要点。
1目标一致,不要改。刘备三顾茅庐,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走三次才能打动诸葛亮。而没有明确目标感的重复,就会有停滞感,会变成水文。
2. 达到目标的方式不能完全一样,要有变化。比如白骨精的三次变形,每一次在剧情上都是有推进的。朱阿打德国兵,好几次被阻止写的也有差异有趣味。如果一味重复,读者就兴趣寥寥了。
更高阶的方式,是每次达成目标的方式都不一样,玩出花样,才有看头。
3. 最后达成目标的方式可以是出人意料的。比如《牲畜林》里,德国兵最后被山猫袭击掉下悬崖。(现在的喜剧片总爱用用这种方式做结局。)